原有旧站栏目
唐显寅 :因时制宜的开展校本教研
发布时间:2013-11-26 16:2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如何在高效课堂背景下进行校本教研

◇石门县维新镇中心学校   唐显寅  


一、教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何定义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取决于人们对于课堂的价值观。我的认为是教学时间与学生获得的正能量的比值,比值越大,课堂越高效。而这个正能量就是教育理论中认为是正的东西。或者是说,只有符合国家意志、人们利益的东西才是正能量。在课堂教学中,每堂课的“正能量”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度越高,课堂教学才越高效。简单的说,课堂教学高效与否,是看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把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进行了拓展,由知识技能的单一目标拓展到了三维目标。

2、公开课与常规课

公开课一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充分的准备,或者反复试上,而且很有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公开课或多或少总有令人称道的地方:对教材的精准把握、科学流畅的教学流程、恰到好处的讲解、精益求精的习题、耐人寻味的案例、引人入胜的游戏等等。而常规教学,不可能每堂课都投入这样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平常的教学,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总存在这样或那样明显的缺陷。

公开课上得好,为什么不能长期坚持这样的上法呢?作为教师,不可能投入这样大的精力去准备每一堂课,作为学校,也当然不能苛求每堂课都达到这样的效果。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我们有资源!一是人力资源:平时采用集体备课制度,使每一堂课都能集思广益,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网络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在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还有各种教育资源网,里面都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只要老师们合理借鉴,恰当运用,既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又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益,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提升。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一所学校应当把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认真对待。

3、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

但凡存在都有其必然,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曾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现代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我们今天大喊素质教育,推行高效课堂,有了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方法,但我们不能走左倾路线,不应该对传统教学方法实行一刀切,全部摒弃。

一是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设计的,体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几个必经阶段。而有些被认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听课时却看不到这些环节的存在。二是教师的讲授,也被排斥到了最近限度。有时教师的讲授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使学生收获到醍醐灌顶的顿悟,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听君一席话,胜读三年书”,这样的现象时而有之。因此,精当的讲授仍然是教师们必修的技能之一,三尺讲台,也同时应该是老师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在被淡化,过度的强调学生的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担心会更加降低老师的社会地位,使得人们的观念中,再也没有了师道尊严。

二、对高效课堂的探索

1、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是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莫大的好处。在教师层面上,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收集并整理适当的教学资源,能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课前准备工作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学生层面上,学生的课前准备指的就是预习。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学 。而预习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学生对知识已经做了一个独立思考,听课时就进一步加强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前预习(课前自学)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

2、高效课堂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学

学生学得越好越主动,一堂课就越成功。因此,我们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为的就是让学生乐学、善学。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单纯探索方法,单纯丰富形式。教育本身,有其本质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仍然离不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才能真正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好的教学方法。因此,高效课堂要落实好学生的学,必须心中有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当的教学方法。最后,还是老话:因材适教。

3、高效课堂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

早在2011年,就有人整理出了十大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等。我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一个模式可以体现教育全貌的。模式化的教育,可能禁锢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可能导致各种形状的脑袋进教室后,出来时全变成一样的脑袋。与其花时间去进行模式的学习,不如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不如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

三、因时制宜的开展校本教研

农村中小学校,因为师资或学校条件等原因,校本教研多停留在常规教学教研的层面上。他们不甘落后,很多学校派人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模式、方法。但是回来后发现,学到的东西往往不能运用或者并不适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要思想上不落后,就不会真正落后。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的先进的教育理论,领悟科学的教育思想。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理论指导有自己特色的实践。因时制宜的开展校本教研。

同样是盛水,别人用玉碗装的是水;我们没有玉碗,甚至连杯子都可能是破的,但只要把杯子补好,把杯子洗干净,我们一样能盛水,而且水质一点也不差。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唐显寅 :因时制宜的开展校本教研

发布时间:2013-11-26 16:2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如何在高效课堂背景下进行校本教研

◇石门县维新镇中心学校   唐显寅  


一、教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何定义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取决于人们对于课堂的价值观。我的认为是教学时间与学生获得的正能量的比值,比值越大,课堂越高效。而这个正能量就是教育理论中认为是正的东西。或者是说,只有符合国家意志、人们利益的东西才是正能量。在课堂教学中,每堂课的“正能量”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度越高,课堂教学才越高效。简单的说,课堂教学高效与否,是看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把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进行了拓展,由知识技能的单一目标拓展到了三维目标。

2、公开课与常规课

公开课一般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充分的准备,或者反复试上,而且很有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公开课或多或少总有令人称道的地方:对教材的精准把握、科学流畅的教学流程、恰到好处的讲解、精益求精的习题、耐人寻味的案例、引人入胜的游戏等等。而常规教学,不可能每堂课都投入这样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平常的教学,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总存在这样或那样明显的缺陷。

公开课上得好,为什么不能长期坚持这样的上法呢?作为教师,不可能投入这样大的精力去准备每一堂课,作为学校,也当然不能苛求每堂课都达到这样的效果。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我们有资源!一是人力资源:平时采用集体备课制度,使每一堂课都能集思广益,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网络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在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还有各种教育资源网,里面都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只要老师们合理借鉴,恰当运用,既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又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益,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提升。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一所学校应当把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认真对待。

3、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

但凡存在都有其必然,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曾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现代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我们今天大喊素质教育,推行高效课堂,有了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方法,但我们不能走左倾路线,不应该对传统教学方法实行一刀切,全部摒弃。

一是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是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设计的,体现了人们获取知识的几个必经阶段。而有些被认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听课时却看不到这些环节的存在。二是教师的讲授,也被排斥到了最近限度。有时教师的讲授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使学生收获到醍醐灌顶的顿悟,从而少走弯路,提高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听君一席话,胜读三年书”,这样的现象时而有之。因此,精当的讲授仍然是教师们必修的技能之一,三尺讲台,也同时应该是老师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在被淡化,过度的强调学生的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担心会更加降低老师的社会地位,使得人们的观念中,再也没有了师道尊严。

二、对高效课堂的探索

1、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是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能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莫大的好处。在教师层面上,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收集并整理适当的教学资源,能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课前准备工作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学生层面上,学生的课前准备指的就是预习。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学 。而预习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学生对知识已经做了一个独立思考,听课时就进一步加强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前预习(课前自学)是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前提,听课的效果与预习的质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

2、高效课堂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学

学生学得越好越主动,一堂课就越成功。因此,我们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为的就是让学生乐学、善学。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单纯探索方法,单纯丰富形式。教育本身,有其本质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仍然离不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只有真正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才能真正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好的教学方法。因此,高效课堂要落实好学生的学,必须心中有学生,分析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才能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当的教学方法。最后,还是老话:因材适教。

3、高效课堂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

早在2011年,就有人整理出了十大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等。我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一个模式可以体现教育全貌的。模式化的教育,可能禁锢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可能导致各种形状的脑袋进教室后,出来时全变成一样的脑袋。与其花时间去进行模式的学习,不如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不如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

三、因时制宜的开展校本教研

农村中小学校,因为师资或学校条件等原因,校本教研多停留在常规教学教研的层面上。他们不甘落后,很多学校派人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模式、方法。但是回来后发现,学到的东西往往不能运用或者并不适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要思想上不落后,就不会真正落后。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的先进的教育理论,领悟科学的教育思想。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理论指导有自己特色的实践。因时制宜的开展校本教研。

同样是盛水,别人用玉碗装的是水;我们没有玉碗,甚至连杯子都可能是破的,但只要把杯子补好,把杯子洗干净,我们一样能盛水,而且水质一点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