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胡生平:德育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发布时间:2013-11-26 16:11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澧县双龙乡中心小学   胡生平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湘西北,有一所历经四十五年春华秋实而不断发展的农村偏远学校——澧县双龙乡中心小学。她,环境典雅,绿树与粉墙错落,碧草与鲜花交艳,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一、让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好习惯传承特色,诠释养成教育理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着力探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进入新世纪,我们曾以《礼仪之花正芳菲》为题,在县作了经验介绍。《“亮”出礼仪》收录《中国改革风云录》一书。“重在养成,成在训练”与“养人养心,育树育根”,是我们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理念。

好习惯融于实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回归生活,塑造人格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享受快乐,追求和谐是我们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在实施养成教育中,我们拓宽两条渠道,坚持四项建设。“两条渠道”,一是指课堂育人。全体教师将养成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二是指活动育人。每月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诸如讲故事,征集“养成好习惯”的漫画和手抄报、演讲比赛、献爱心等,让孩子们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染。“四项建设”,一是制度建设,学校制订了《养成教育一日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长室——政教处——少先大队——班级——监督员工作网络。三是网络建设。学校设立了“养成教育网络平台”,构建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四是文化建设。我们编写了《双龙乡中心小学养成教育读本》、《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标准》、《养成教育三字歌》,开通了“红领巾广播站”,建造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文化墙,有机渗透养成教育。我们坚持带领学生收看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知晓国家大事,培养其爱国情感。

好习惯评价创新,守侯学生进步的成长岁月。近年来,我们从养成教育的实际出发,推出了具有双龙特色的“十个好习惯单项奖”和“星级少年”、“四有少年”、“百张笑脸”、“最美乡村少年”四个综合奖,形成较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这一举措,立足于养成教育内涵,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成才意识。

每个好习惯的背后都有一种好品质在支撑。2011年,学校将十个好习惯按做事、做人分类。一是良好的做事习惯,学习时,认真读书写字,主动学习,学会倾听。坚持每天锻炼,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今日事今日毕。二是良好的做人习惯。礼貌用语,微笑待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学会反思,勇于改错。学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把好习惯升华为好品质。

二、让心理教育助推学生道德操守的优化

随着对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我们感觉只靠单一的学校育人,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十年来,我们坚持推进优化家庭教育不动摇,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不断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和育人环境。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

2005年3月,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研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同年6月,承担了常德市教研课题《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2008年12月,该课题升格为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思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地有益的探索、实验工作,并成功结题。

2009年3月,课题组对澧县1115名小学生进行心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全县4—6年级360名学生,正常焦虑生287人,占79.72%,异常焦虑生73人,占20.28%。其中四、五、六年级异常焦虑生检出率分别为24.14%、20%和16.67%,呈下降趋势。4—6年级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的32人,占8.89%。2009年6月,自制调查问卷,我们对澧县647个农村小学生家庭结构及家庭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家教方式为放任型的占21.8%,专制型的占18.4%,矛盾不一致型占12.5%,民主型的占47.3%。农村小学生家庭结构是,自然家庭占22.55%,寄养家庭占59.28%,单亲家庭占12.17%。经统计学处理,三类家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无显著性差异、放任型的具有显著差异,寄养家庭易造成对孩子放任自流。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类型家庭教育方式有制,但教育方式呈动态变化趋势,其现状受制于多种因素。

家庭教育有利于我们找准育人的核心位置。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育健全的人。家庭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来,优化家教方式,整合家教资源,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并重格局。从2011年起,我们进行了优化亲子关系绿色通道建设。利用传统节日,增强亲子沟通与情感交流。开通亲子情感通道,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加强亲子交流。开展“共育留守花朵”全校性家访活动,促进了家校互动。

构建优化家庭教育方式的社会化体系,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是着力于团队优化。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落实“代理家长制”,做实“大手接小手”工作。成立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专家讲师团和教师服务队,全体教师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通过专题讲座、家教咨询等形式,开展优化指导。

二是着力于工作创新。创办知心家庭学校,优化家教方式,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家长提供亲子教育咨询和亲子关系的诊断测验,指导家长优化家教方式。注重校外基地建设。大美家园为社会实践基地,乡敬老院为德育基地,澧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为艺术体育基地,励志家园为励志教育基地,相继在大美、双兴、天华村部建立了留守之家和留守儿童家教辅导站,定期开展春游、秋游、观光、农技实验、野炊等活动,收到了实效。2012年,农村少年宫在我校落户,这为熏陶学生的情操起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着力于课程开发。2011年,我校编写了团体心理辅导教材《我爱我家》,4-6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增强学生心理体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创办心育季刊《家教新天地》。普及家教理念,推广科学的家教方式。设立“家校联系本”,架起了家校沟通桥梁,家校共育,心花常开。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优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家长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化,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对4-6年级240名小学生后测结果看,其心理问题检出率由22.7%下降到5.3%。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从学习效果看,2012年,全县六年级水平检测,我校语文、综合和科学学科的成绩荣获全县一、二、三名。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10年获常德市第五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创新奖。四年来,学校曾接待过20多个省市参观团体,学校多次在省市作经验交流。

三、让经典诵读浸润学生传统美德的提升

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诵读经典是扎根固魂的育人工程。实践表明,开展该项活动,有利于铸造下一代的民族魂、中国魂,有利于开启小学生的人生梦,让“中国梦”在每个小学生心田里播种、发芽、展叶、拔节、长高。

经典诵读,为小学生的人生梦夯实基础。以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中华经典,则是中华美德和思想精华的结晶。我们编写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制订了阅读经典计划,利用早晨、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晨读、午诵与晚思,长此以往,让诵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开展经典诵读,让小学生为开启美好之梦奠基。

经典诵读,为小学生的人生梦扩充容量。中华经典里流趟着民族的血液,民族的血液浸染着小学生的心田。教师在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基础上,指导小学生在中华经典的海洋中涵泳。我们充分利用中华经典古诗文的特点,利用背诵经典,书写经典,再现经典,演绎经典等形式,把诵读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如阅读课、美术课、书法课等,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我们已编辑了8本《学经典 写经典》的学生文集。

经典诵读,为小学生的人生梦凝聚正能量。我们利用古诗文诵读,对学生实施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热情与活力。我们编写出版了《牛奶湖畔话双龙》的地方教材,引领学生爱家乡,进而追寻“双龙梦、中国梦”。

诵读是兴趣,是习惯。诵读是营养餐,是精神家园的守护神。中华经典,我们传承。在诵读经典活动中,我们以诵读为阶梯,辟专栏,听讲座,出集子,采取听写、演讲等形式,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们走过南天门,向玉皇顶进军。我们为小学生的人生梦聚集力量,为小学生的人生梦增添光彩。

   东方风来满眼春。我们将以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坚持经典诵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为追寻双龙乡的教育梦而毅然前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胡生平:德育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发布时间:2013-11-26 16:11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澧县双龙乡中心小学   胡生平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湘西北,有一所历经四十五年春华秋实而不断发展的农村偏远学校——澧县双龙乡中心小学。她,环境典雅,绿树与粉墙错落,碧草与鲜花交艳,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一、让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好习惯传承特色,诠释养成教育理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着力探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训练。进入新世纪,我们曾以《礼仪之花正芳菲》为题,在县作了经验介绍。《“亮”出礼仪》收录《中国改革风云录》一书。“重在养成,成在训练”与“养人养心,育树育根”,是我们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理念。

好习惯融于实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回归生活,塑造人格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享受快乐,追求和谐是我们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在实施养成教育中,我们拓宽两条渠道,坚持四项建设。“两条渠道”,一是指课堂育人。全体教师将养成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二是指活动育人。每月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各种活动。诸如讲故事,征集“养成好习惯”的漫画和手抄报、演讲比赛、献爱心等,让孩子们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染。“四项建设”,一是制度建设,学校制订了《养成教育一日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长室——政教处——少先大队——班级——监督员工作网络。三是网络建设。学校设立了“养成教育网络平台”,构建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育人网络。四是文化建设。我们编写了《双龙乡中心小学养成教育读本》、《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标准》、《养成教育三字歌》,开通了“红领巾广播站”,建造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文化墙,有机渗透养成教育。我们坚持带领学生收看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知晓国家大事,培养其爱国情感。

好习惯评价创新,守侯学生进步的成长岁月。近年来,我们从养成教育的实际出发,推出了具有双龙特色的“十个好习惯单项奖”和“星级少年”、“四有少年”、“百张笑脸”、“最美乡村少年”四个综合奖,形成较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这一举措,立足于养成教育内涵,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成才意识。

每个好习惯的背后都有一种好品质在支撑。2011年,学校将十个好习惯按做事、做人分类。一是良好的做事习惯,学习时,认真读书写字,主动学习,学会倾听。坚持每天锻炼,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今日事今日毕。二是良好的做人习惯。礼貌用语,微笑待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学会反思,勇于改错。学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让学生把好习惯升华为好品质。

二、让心理教育助推学生道德操守的优化

随着对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我们感觉只靠单一的学校育人,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十年来,我们坚持推进优化家庭教育不动摇,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不断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和育人环境。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

2005年3月,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研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同年6月,承担了常德市教研课题《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2008年12月,该课题升格为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思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地有益的探索、实验工作,并成功结题。

2009年3月,课题组对澧县1115名小学生进行心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全县4—6年级360名学生,正常焦虑生287人,占79.72%,异常焦虑生73人,占20.28%。其中四、五、六年级异常焦虑生检出率分别为24.14%、20%和16.67%,呈下降趋势。4—6年级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的32人,占8.89%。2009年6月,自制调查问卷,我们对澧县647个农村小学生家庭结构及家庭教育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呈多样化趋势,家教方式为放任型的占21.8%,专制型的占18.4%,矛盾不一致型占12.5%,民主型的占47.3%。农村小学生家庭结构是,自然家庭占22.55%,寄养家庭占59.28%,单亲家庭占12.17%。经统计学处理,三类家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无显著性差异、放任型的具有显著差异,寄养家庭易造成对孩子放任自流。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类型家庭教育方式有制,但教育方式呈动态变化趋势,其现状受制于多种因素。

家庭教育有利于我们找准育人的核心位置。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育健全的人。家庭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来,优化家教方式,整合家教资源,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并重格局。从2011年起,我们进行了优化亲子关系绿色通道建设。利用传统节日,增强亲子沟通与情感交流。开通亲子情感通道,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加强亲子交流。开展“共育留守花朵”全校性家访活动,促进了家校互动。

构建优化家庭教育方式的社会化体系,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是着力于团队优化。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落实“代理家长制”,做实“大手接小手”工作。成立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专家讲师团和教师服务队,全体教师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通过专题讲座、家教咨询等形式,开展优化指导。

二是着力于工作创新。创办知心家庭学校,优化家教方式,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家长提供亲子教育咨询和亲子关系的诊断测验,指导家长优化家教方式。注重校外基地建设。大美家园为社会实践基地,乡敬老院为德育基地,澧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为艺术体育基地,励志家园为励志教育基地,相继在大美、双兴、天华村部建立了留守之家和留守儿童家教辅导站,定期开展春游、秋游、观光、农技实验、野炊等活动,收到了实效。2012年,农村少年宫在我校落户,这为熏陶学生的情操起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着力于课程开发。2011年,我校编写了团体心理辅导教材《我爱我家》,4-6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增强学生心理体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创办心育季刊《家教新天地》。普及家教理念,推广科学的家教方式。设立“家校联系本”,架起了家校沟通桥梁,家校共育,心花常开。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优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家长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化,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对4-6年级240名小学生后测结果看,其心理问题检出率由22.7%下降到5.3%。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从学习效果看,2012年,全县六年级水平检测,我校语文、综合和科学学科的成绩荣获全县一、二、三名。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10年获常德市第五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创新奖。四年来,学校曾接待过20多个省市参观团体,学校多次在省市作经验交流。

三、让经典诵读浸润学生传统美德的提升

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诵读经典是扎根固魂的育人工程。实践表明,开展该项活动,有利于铸造下一代的民族魂、中国魂,有利于开启小学生的人生梦,让“中国梦”在每个小学生心田里播种、发芽、展叶、拔节、长高。

经典诵读,为小学生的人生梦夯实基础。以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中华经典,则是中华美德和思想精华的结晶。我们编写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制订了阅读经典计划,利用早晨、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晨读、午诵与晚思,长此以往,让诵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开展经典诵读,让小学生为开启美好之梦奠基。

经典诵读,为小学生的人生梦扩充容量。中华经典里流趟着民族的血液,民族的血液浸染着小学生的心田。教师在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基础上,指导小学生在中华经典的海洋中涵泳。我们充分利用中华经典古诗文的特点,利用背诵经典,书写经典,再现经典,演绎经典等形式,把诵读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如阅读课、美术课、书法课等,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如今,我们已编辑了8本《学经典 写经典》的学生文集。

经典诵读,为小学生的人生梦凝聚正能量。我们利用古诗文诵读,对学生实施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热情与活力。我们编写出版了《牛奶湖畔话双龙》的地方教材,引领学生爱家乡,进而追寻“双龙梦、中国梦”。

诵读是兴趣,是习惯。诵读是营养餐,是精神家园的守护神。中华经典,我们传承。在诵读经典活动中,我们以诵读为阶梯,辟专栏,听讲座,出集子,采取听写、演讲等形式,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们走过南天门,向玉皇顶进军。我们为小学生的人生梦聚集力量,为小学生的人生梦增添光彩。

   东方风来满眼春。我们将以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坚持经典诵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为追寻双龙乡的教育梦而毅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