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甘君燕:为着儿童的幸福去追求快乐课堂、快乐校园
发布时间:2013-11-26 15:48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安乡县城东小学   甘君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显然,乌申斯基的教育里,其主旨在于帮助学生追求幸福。而要追求这种幸福,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怎样的教育才会增进学生的幸福?第二,怎样的学校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增进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幸福提供帮助和切切实实的有效教育?第三,怎样的教师才能在学校的指引下达到这个目标?

一种能够思想或者增进学生当下和未来幸福的教育,一定是尊重学生本身的发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能够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分析事物以及解决事物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情怀的教育。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实现这些价值追求,学校就必须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生活的乐园和自主创造的大观园。

试想,如果孩子们每天来到学校都愁眉苦脸,一言不发,坐在教室里时时刻刻都有恐惧感,生怕自己犯错误会被老师责骂,甚至是体罚,那还叫幸福吗?如果每天孩子们都被重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起来,每天回到家里都有无穷无尽的作业,那还叫幸福吗?如果孩子在学校里每天都要担心会受他人欺负,那他内心会有幸福感吗?如果孩子心中有委屈找不到人去倾诉,找不到人去帮助解决,他的内心会幸福吗?

那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做才有助于增进孩子的幸福感呢?

一、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堂教学,让低负高效,快乐课堂成为教学的风向标。

学习原本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然而教育的灌输式、被动式使孩子们对书籍变得愈来愈厌倦,愈来愈反感。他们从中得不到丝毫的快乐。他们是为别人而学,而不是因为基于生命发展过程中一种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探究的好奇心的驱使进而产生一种需要才去学。一旦教育抹杀了孩子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这种探究的好奇心,学习对他们而言就变得无比痛苦了。因为,学习的主人不是他们自己,而变成了家长和老师。是家长要求他们学习,是老师要求他们必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呢?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基”,我们在教师中倡导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每个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服务;为能够促进每个儿童愉悦的生活、自主的发展、智慧的成长服务;为站在孩子的今天,展望孩子的未来,让其最终成为谋求生命的幸福和对未来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服务。”我们要求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的心灵需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抚慰地动作,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生命的精彩。

我们通过学习研讨名优教师的课例,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教学魅力风采大赛等活动积极改造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要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力争让“主动教育”模式代替被动式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语文课倡导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创;数学课强调紧密联系生活学习数学,注重体验操作和思维拓展;其他学科强调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不是一喊一想就能摒弃的。要求教师少讲,备课和教学时能够基于孩子的发展现状,针对知识点提出有引导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从而寻找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成长和发展,形成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引领、培训和实践,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不畏困难的勇气。虽然我们有所收获和改变,但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不能急功近利。我们正努力地摸索着、实践者。

二、重细节、抓养成,让优秀成为孩子的习惯,积极打造快乐校园。

每一个健康的生命个体在降临人世的时候所表现的差异是比较小的。为什么有的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的极其精彩,最终成就了优秀和卓越?而有些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却如缺乏营养的花朵,没有精气神,也没有绚烂的光华。纵观古今中外的优秀学生和成功人士,他们大多不仅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自信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也发现:好习惯可以养成,坏习惯可以改变。而好习惯如果坚持下去,不断地重复和演练就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和本能反应。这样,优秀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对事物的直观反应。而坏习惯也是如此。因此,让孩子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习惯,是值得我们教育者去追求的,也是让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每个孩子优秀行为习惯化是我们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呢?

叶圣陶曾说:“小学教育就是习惯教育。”我们一直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02年,我校就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抓实学生的养成教育,近些年我们将礼仪教育融入学校的课题研究之中,以“礼仪东小,谦谦少年”为主旨抓活动开展,抓文化建设,抓个性化班级的创建,抓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学习、品行、身心健康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要求:“出言有训,行之有范,眼中有活,心中有人。”出言有训即规范校园、家庭、社会的礼仪用语,谈吐表达清晰有礼;行之有范即帮助指导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日复一如,由他律到自觉,由偶尔为之到长期习惯;眼中有活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处事务,高度自觉的品质;心中有人即立足于引导学生学做小事,自爱爱人,学会珍惜,自利利人。

教化需要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真抓实干,和风细雨中完成的,为了促进学生达到要求,我们积极开展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礼仪班级、书香班级、快乐班级、运动班级、绿色班级等各具特色,充分彰显了孩子们的情趣、特长。校园里、教室黑板的一角常常可见这样的句子:“你的语言文明吗?”“你的行为规范吗?”“你是否捡起了废纸?”“你今天低碳了吗?”“你关心他人了吗?”在这样的追问中,孩子们时常对照检查者自己的行为,并在这种氛围中,不断使自己的行为规范起来。在孩子们视线可及的楼道、走廊、花坛等场所都有图文并茂的有关文明礼仪、良好习惯培养,践行低碳生活等为主体内容的温馨提示语、小故事、儿歌。为了建立学生向往优秀,追求优秀的意识,每周都要评比优秀之星,让其担任光荣的升旗手,并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显眼的橱窗里。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睛就盯在优秀上,追求优秀的意识也由此得到强化。

每学年我们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低碳节,读书会,小眼看世界的书法、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成立了校排球队、田径队、鼓号队、书法美术小组、扬帆文学社、科技活动组等社团,在这些社团和各项活动中,为孩子的成长和才干展示搭建了平台。

教育蕴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要用心去做好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节,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们,影响家长们,做真实的教育,做孩子和家长们都能够感受得到的教育,都能够受惠于其中的教育。让课堂、校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美丽、更绚烂。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学校管理

甘君燕:为着儿童的幸福去追求快乐课堂、快乐校园

发布时间:2013-11-26 15:48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安乡县城东小学   甘君燕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显然,乌申斯基的教育里,其主旨在于帮助学生追求幸福。而要追求这种幸福,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怎样的教育才会增进学生的幸福?第二,怎样的学校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增进学生当下的和未来的幸福提供帮助和切切实实的有效教育?第三,怎样的教师才能在学校的指引下达到这个目标?

一种能够思想或者增进学生当下和未来幸福的教育,一定是尊重学生本身的发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能够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分析事物以及解决事物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情怀的教育。而要达成这些目标,实现这些价值追求,学校就必须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生活的乐园和自主创造的大观园。

试想,如果孩子们每天来到学校都愁眉苦脸,一言不发,坐在教室里时时刻刻都有恐惧感,生怕自己犯错误会被老师责骂,甚至是体罚,那还叫幸福吗?如果每天孩子们都被重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起来,每天回到家里都有无穷无尽的作业,那还叫幸福吗?如果孩子在学校里每天都要担心会受他人欺负,那他内心会有幸福感吗?如果孩子心中有委屈找不到人去倾诉,找不到人去帮助解决,他的内心会幸福吗?

那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做才有助于增进孩子的幸福感呢?

一、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堂教学,让低负高效,快乐课堂成为教学的风向标。

学习原本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然而教育的灌输式、被动式使孩子们对书籍变得愈来愈厌倦,愈来愈反感。他们从中得不到丝毫的快乐。他们是为别人而学,而不是因为基于生命发展过程中一种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探究的好奇心的驱使进而产生一种需要才去学。一旦教育抹杀了孩子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这种探究的好奇心,学习对他们而言就变得无比痛苦了。因为,学习的主人不是他们自己,而变成了家长和老师。是家长要求他们学习,是老师要求他们必须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呢?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基”,我们在教师中倡导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每个儿童的健康和谐发展服务;为能够促进每个儿童愉悦的生活、自主的发展、智慧的成长服务;为站在孩子的今天,展望孩子的未来,让其最终成为谋求生命的幸福和对未来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的人服务。”我们要求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孩子的心灵需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抚慰地动作,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生命的精彩。

我们通过学习研讨名优教师的课例,组织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教学魅力风采大赛等活动积极改造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要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力争让“主动教育”模式代替被动式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语文课倡导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创;数学课强调紧密联系生活学习数学,注重体验操作和思维拓展;其他学科强调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不是一喊一想就能摒弃的。要求教师少讲,备课和教学时能够基于孩子的发展现状,针对知识点提出有引导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从而寻找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自主成长和发展,形成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引领、培训和实践,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不畏困难的勇气。虽然我们有所收获和改变,但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不能急功近利。我们正努力地摸索着、实践者。

二、重细节、抓养成,让优秀成为孩子的习惯,积极打造快乐校园。

每一个健康的生命个体在降临人世的时候所表现的差异是比较小的。为什么有的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的极其精彩,最终成就了优秀和卓越?而有些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却如缺乏营养的花朵,没有精气神,也没有绚烂的光华。纵观古今中外的优秀学生和成功人士,他们大多不仅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自信的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也发现:好习惯可以养成,坏习惯可以改变。而好习惯如果坚持下去,不断地重复和演练就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和本能反应。这样,优秀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对事物的直观反应。而坏习惯也是如此。因此,让孩子养成并保持良好的习惯,是值得我们教育者去追求的,也是让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每个孩子优秀行为习惯化是我们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呢?

叶圣陶曾说:“小学教育就是习惯教育。”我们一直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2002年,我校就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抓实学生的养成教育,近些年我们将礼仪教育融入学校的课题研究之中,以“礼仪东小,谦谦少年”为主旨抓活动开展,抓文化建设,抓个性化班级的创建,抓低碳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从生活、学习、品行、身心健康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要求:“出言有训,行之有范,眼中有活,心中有人。”出言有训即规范校园、家庭、社会的礼仪用语,谈吐表达清晰有礼;行之有范即帮助指导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日复一如,由他律到自觉,由偶尔为之到长期习惯;眼中有活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处事务,高度自觉的品质;心中有人即立足于引导学生学做小事,自爱爱人,学会珍惜,自利利人。

教化需要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真抓实干,和风细雨中完成的,为了促进学生达到要求,我们积极开展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礼仪班级、书香班级、快乐班级、运动班级、绿色班级等各具特色,充分彰显了孩子们的情趣、特长。校园里、教室黑板的一角常常可见这样的句子:“你的语言文明吗?”“你的行为规范吗?”“你是否捡起了废纸?”“你今天低碳了吗?”“你关心他人了吗?”在这样的追问中,孩子们时常对照检查者自己的行为,并在这种氛围中,不断使自己的行为规范起来。在孩子们视线可及的楼道、走廊、花坛等场所都有图文并茂的有关文明礼仪、良好习惯培养,践行低碳生活等为主体内容的温馨提示语、小故事、儿歌。为了建立学生向往优秀,追求优秀的意识,每周都要评比优秀之星,让其担任光荣的升旗手,并将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显眼的橱窗里。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睛就盯在优秀上,追求优秀的意识也由此得到强化。

每学年我们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低碳节,读书会,小眼看世界的书法、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成立了校排球队、田径队、鼓号队、书法美术小组、扬帆文学社、科技活动组等社团,在这些社团和各项活动中,为孩子的成长和才干展示搭建了平台。

教育蕴藏在每一个细节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要用心去做好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节,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们,影响家长们,做真实的教育,做孩子和家长们都能够感受得到的教育,都能够受惠于其中的教育。让课堂、校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美丽、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