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万成贞:在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8-03-10 16:4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立足新起点  把握新机遇

全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2008年3月6日)

 


同志们:
      这次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是新一届政府对全市教育工作的第一次动员和部署。在上午召开的建设教育强市工作汇报会上,卿市长、曹书记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等会,欧常委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把握我市教育发展的新起点
当前,我市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市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第一,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市教育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总体上说,我市教育已呈现出“四好”的特点和局面。一是教育发展氛围好。近些年来,几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优先作为“两个优先”战略之一,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市人大、市政协也始终把教育作为关注的重点之一,经常组织督查调研,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在市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带领下,全市形成了浓厚的教育发展氛围,各级党委、政府以重教兴教为己任,把发展教育变为了自觉行为;社会各界也以支教助教为时尚,为教育提供了大量帮助。特别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教育强市建设,明确提出到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强市目标。为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武书记、卿市长亲自带头开展调研,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新的要求,作出了很多新的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各地迅速行动,掀起了新一轮教育发展的热潮。我市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喜人态势,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在去年8月3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上,市委武书记作为唯一的市州代表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二是事业发展基础好。我市是全省公认的教育基础比较厚实、发展比较均衡的市州。区域之间、县市之间发展基本平衡,各类教育发展基本同步。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近几年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城区学校改造等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去年4月,临澧县作为全省一类地区的代表接受了国家“两基”验收,受到高度评价。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8.5%,高出全省12个多百分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所,出现了一大批条件优良、管理规范、质量较高、声誉较好的学校;58%的学生就读于省、市示范性中学,这在全省是不多的。高等教育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与规模。目前全市已有4所高校,在校学生2.2万人,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院、同德职院分别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民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益规范,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形式多样的民办教育体系;在全市教育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在校在园学生、幼儿达到全市在校在园学生、幼儿总数的18%。三是持续发展势头好。近些年来我们在教育发展上一直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基本上做到了早认识、早行动,较好地把握了机遇,促进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事业的不断发展。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全省率先启动并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帮困助学活动,率先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集中改造,较早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及时实现了民校与名校的剥离,率先取消了城区公办高中择校费,持续实行了初中会考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扎实推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真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和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我市教育发展的活力,促进了我市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内涵发展质量好。一直以来,我们都能坚持比较先进的办学思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内涵发展。近几年来,教育系统持续加强了行风建设,开展了教育收费、中职招生秩序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了各种办学行为,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深入开展了新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近五年来,我市高考成绩连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共有19.36万人参加高考,被各类高校录取13.41万人,录取率达69%。
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市教育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虽然我市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一些老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新的困难不断出现,矛盾和困难随着多年的积累到了集中爆发期。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为1.8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为2.33%,虽有所上升,但与4%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2006年为22.11%,2007年为22.43%,列全省第11位。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不高,2006年和2007年,全市教育事业总投入分别为21.39亿元和27.61亿元,其中预算内拨款为11.05亿元和17.39亿元,分别只占51.7%和62.98%。这三个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投入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省里评价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刚性指标,指标值偏低,表明财政投入不足。尤其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全省排名第11位,说明我们现有的经费投入水平已难以支撑现有的教育发展状况。近些年来,我市教育之所以能有较快的发展,能在财政投入处于全省较后位置的情况下保证教育在全省比较领先的水平,主要是依靠了人民教育人民办,依靠了收费政策和借贷欠债,依靠了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教育部门的努力。但这种发展模式是不符合经济、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已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变为了人民教育政府办,财政投入在教育总投入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中已占到了绝对多数乃至全部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市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而形成的矛盾越来越凸现,教育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影响,如不深刻认识这个变化,不保持清醒头脑,不仅我们经过多年努力所形成的一点优势会化为乌有、目前的良好态势无法保持,而且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也有可能无法按期实现,即使实现也可能是一种低水平的勉强过关。二是办学设施不足。现在不是有不有校园、有不有校舍的问题,而是突出地表现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比较大,硬件与软件、外部与内部设施不配套,城镇学校学位紧张、班额过大。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的内部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图书、电教仪器、体育器材等数量不足、设备陈旧,食宿条件差等。内部配套设备设施是开展教育教学和保障师生生活、安全的必要配备,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前一个时期,我们重点进行校舍、校园的建设,这是解决学生有地方读书、能安全读书的需要,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保障。现在进行教育强市建设,如果仅满足于建几栋房子、修几段围墙、栽几兜花草,就失去了创建工作的意义,就背离了我们办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通过不了省里的评估验收。特别是城镇学位不足、班额过大的问题,是政府责任不到位的一种表现,意味着“有学上”的问题都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损教育的形象和政府的形象。三是队伍活力不足。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整体超编,教师及时补充调整困难,造成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分布结构严重不合理。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活,未能形成有效的评价、考核、奖励、退出机制,没有真正打破“铁饭碗”,导致教师队伍敬业精神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建设教育强市,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不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不调动每一名教师的积极性,既使投入再多、条件再好,也达不到目的。活力来自哪里?活力如何激发出来?我们办法不多,措施不多,作为不大。四是特色亮点不足。这些年我市教育发展有优势、有思路、有进展,但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品牌。比如在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方面,2002年在“教育20条”中我们首先提出了检查审批、罚款返还等制度,很多外地单位都来向我们学习取经,在很多媒体上还看到别人如何落实的报道,但时至今日我们自己却还没有真正落实。比如在民办教育发展方面,前几年抓住机遇,规模扩展较快,一时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普遍是小本经营、滚动发展,没有真正引进几个战略投资者。这种发展模式,在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无疑是有益的,但在公办教育资源充足、甚至过剩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就隐含着很大危机。再比如在高中教育发展方面,2002年以后,全市掀起一轮普通高中建设热潮,各个省级示范性高中都花巨资进行大规模的新建、扩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曾一度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但由于后继政策没有跟进,政府投入有限,学校债务包袱沉重,这个优势也没有很快优起来,而且有拖住高中教育发展的隐忧。因此我感到,虽然我市教育发展总体情况还不错,但站在教育强市建设这一新的背景,站在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这一新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来思考我们的教育,既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沾沾自喜,应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去应对这些新的、更大的挑战。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我市教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去年以来,国家出台并调整了一系列政策,使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困难与矛盾出现曙光,有望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国家对“普九”债务正式出台了化解机制,湖南已纳入试点省份之一,将由中央、省、市、县分级按比例承担“普九”债务化解责任,中央为主,地方配套,并在今年年底化解到位。这是我们丢掉包袱、加快事业发展的大好机会,如能把握,必将对我市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去年,国家在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这个基准定额就是小学生均每年300元、初中500元,要求各地按照基准定额,在2008和2009两年到位,每年落实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与基准定额差额的50%,并由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担,其中中央、省、市占到近90%。这是解决学校公用经费不足、运转困难的重大机遇,如能真正到位,则学校运转困难、没有钱用于教育教学的矛盾会迎刃而解。三是已经开始实行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是解决教师待遇问题的良机。目前我市教师队伍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由于待遇不落实,使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实行新的工资制度改革后,教师的福利待遇将真正做到与公务员一视同仁,因学校、单位不同而造成的教师待遇的差异将真正缩小,这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为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增加内部活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三大政策都切中了教育的要害,过去我们是想解决而提不上议事日程,现在国家已有政策和要求,如果我们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坚定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常德教育走上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同志们,我市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今后五年,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正确把握,敢于担当、敢于进取、敢于创新,我们就会有新的希望、新的发展、新的作为。
二、进一步明确我市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将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有”目标的第一要求,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是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我们发展教育的总的指导纲领。根据我市实际,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确保一个目标、优化两个体系、完善三项机制、实现四大发展。
确保一个目标:就是要确保到2012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到2015年全面实现教育强市目标。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也是本届政府充分履行职能、执政为民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明确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强省目标,我们将实现教育强市目标的时间确定在2012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是符合我市实际的,其目的就是要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扩大我们的优势,保持我市教育在全省的领先水平。今年元月,省政府在武岗召开了全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汇报会,各市州汇报了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情况,克保副书记、开朗副省长分别讲了话,再次对建设教育强省、强市、强县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从会议了解的情况看,现在全省教育形势发展很快,来势很猛,各地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加快教育发展,有些地方措施之硬、力度之大、步子之快,超出我们预料。为加快我市教育强市建设步伐,去年底,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创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务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建设教育强县工作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摆在重要的位置,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按时完成这项光荣的历史使命。省里决定,教育强省的评估验收制度,是先对区县市进行评估验收,再对市州进行整体评估验收。这就说明无论哪个区县市不能按期实现教育强县目标,将直接影响全市的整体评估验收,因此,各区县市要妥善制定好教育强县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力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教育强县目标。省里还决定,2009年即开始接受教育强县申报验收。我们确定全市到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强市目标,并不是指大家都到2012年才申报验收,而是应从明年开始逐步申报验收。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区县市要根据自身情况,既稳扎稳打,又争先创优,力争提前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
优化两个体系: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当前,我市的这两个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还不优、还不坚实。从国民教育体系来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好,而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相对较弱。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较好,中等职业教育相对较弱。从终身教育体系来讲,教育的种类、形式虽然较多,但缺乏整合,未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网络,教育服务还主要局限在教育内部,不能向全社会提供全面、充足、有效的教育服务。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优化好这两个体系。一是要抓薄弱,尽快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搞上去。二是要促整合,把社会上的各类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条块结合,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形成网络。三是要全体系,做到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既有学历教育,也有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既有幼儿教育,也有老年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完善三项机制:就是要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教师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测机制。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是确保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任务是要继续抓好“五保”。一是保上学。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把助学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一定的资助范围和资助额度,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教育。二是保安全。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学生交通安全管理、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及师生的安全。三是保运转。要按国家统一标准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小学300元、初中500元的国家基准定额,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公用经费,严禁将国家补助的公用经费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奖金、福利和偿还债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确保教育教学所需。特别指出的是,教育局机关的运转经费,一定要由财政足额保证,绝不允许用截留学校公用经费的办法来解决。四是保公平。要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确保所有学生享受基本均衡的教育;切实关心弱势人群的上学问题,确保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五是保发展。要充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严格落实各种教育政策,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这“五保”归根结底是一个经费的保障,没有钱,一保也不能保。钱从哪里来?最近我也学了一些教育法律、政策,感到教育的钱是有来源、有政策保障的。比如,最近教育强省、强市的文件规定:从今年开始,“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我算了一下,2007年全市的财政总支出是88亿,即使提高1个百分点就是8800万,进一步算一下,我市这个指标现在排在全省第11位,如果前移到第7、第8位,必须还得增加3个点以上,就是2.6亿。再比如,前几天省政府新颁布省长令,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在原3%的征收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新增1.5%,据初步测算,全市应该新增1.5亿左右。又比如,过去政策规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65%、新增一般转移支付的25%和近几年快速增加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如果不挪用,能归位,不打捆,按规定用途用于教育,教育的投入是有保障的,“五保”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就是要进一步健全灵活开放、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师管理体系。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在当前教师总量仍超编的情况下,提前补充并储备一批紧缺学科教师,以解决当前急需和今后优化队伍结构的需要。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在县域或相对区域内定期流动,促进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采取特殊政策,鼓励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三是健全名师培养机制,加强名师、名校长的培养,努力形成一支人数众多、影响较大、作用较好的名优教师群体,为教育强市建设奠定充足的人才基础。四是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五是建立对教师的关爱机制,切实从政治上、感情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爱护教师,确保教师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确保教师待遇的及时落实,确保教师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让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
完善质量评价与监测机制,就是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一整套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一是要以两项督导评估为重点,完善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与评价制度,督促和引导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抓好教育工作,切实担负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本月3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督导工作暨“两基”迎国检总结表彰会议,郭开朗副省长、省委组织部李宗文副部长、省教育厅陈元魁副厅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郭省长强调,教育督导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重要保障和重要支撑,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要将“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督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宗文副部长强调,要不断强化“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指挥棒”功能,以形成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教育工作、善解教育难题、推动教育发展的正确导向。今天,我们表彰了四个“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单位,这是对前一轮评估的表彰。从今年起开始的第二轮评估考核,我们将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二是以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为重点,完善对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制度,督促和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以改革考试制度为重点,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评估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育强市建设、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定位在提升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实现四大发展:就是要尽最大努力确保教育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多元发展、和谐发展。
均衡发展,就是要以区县市为单位,大力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程度。省里正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标准,我们要按照这个标准,以“六改六配套”为重点,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全市所有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
协调发展,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增强教育发展的协调性。要着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其与整个教育的协调,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举办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着力发展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管理范畴,加大政府责任,加强统筹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儿入园率,确保人生学校教育起点的高质量。要着力发展特殊教育,调整特教学校的定点布局,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满足残疾儿童少年不同的就学需要。要着力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现有办学的规模和品质,进一步采取灵活的办学机制,增强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力争创办常德高等师范学校。要着力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发挥远程教育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功能。
多元发展,就是要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教育事业,重点发展民办非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管理机制,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形成特色和品牌。
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依法治教、以人为本,确保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努力形成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一是要确保教育的公益性。真正把教育当作公共产品和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不管是政府办学还是由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办学,都应纳入公共财政保障或资助的范围;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都自觉地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落实教育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教育的合法权益,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认真规范教育的各种行为,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三是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努力形成文化气息浓厚、自然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把每一所学校建成平安、文明的校园,使每一所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高水平、人性化的管理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加强学校民主化管理,搞好校务公开,发挥广大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五是要加强特色建设。切实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积极发掘和培育各方面的特色,力争每个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工作的特色和亮点,都有自己事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使全市教育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这“一、二、三、四”就是新一届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也是全市教育工作者和在座各位的共同使命。我相信,教育在常德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一定会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作为。
三、认真抓好2008年的重点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关键一年,全市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地位、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增加教育有效投入、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确保教育大局稳定,在教育强市建设中迈出坚实的步伐。关于今年的工作,市教育局已下发了工作要点,黎局长还将进行部署,这里,我主要强调8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抓好教育强市的制度建设。建设教育强市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强硬的制度作保证。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已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实施以下几项制度。一是对区县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由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根据全市建设教育强市的总体安排和各区县的创建规划,每年给各区县市下达具体的创建指标,年终进行考核验收,并纳入对区县市量化目标考核范围。被评为先进单位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凡评为不合格单位的,2年内不得申报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二是对部门和单位落实建设教育强市工作责任情况年度考核制度。由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确定具体的建设教育强市工作责任和定点联系的农村薄弱学校,并对其履行职责和联系学校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三是定期调度制度。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调度会议,及时掌握全市创建工作动态,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专项督查制度。根据需求,不定期对建设教育强市的相关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教育局要认真抓好这些制度的落实,制定方案,妥善安排,加强协调。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强市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全省、全市教育工作的最新动态,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各区县市要按照市里的要求,组建专门班子,明确专业人员,安排专项经费,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完善建设教育强县(区、市)的工作机制。
2、切实抓好“普九”债务的化解。化解“普九”债务,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要端正思想。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特事、急事和好事来办,摆在重要位置,采取非常措施;要真心实意地利用这个机会,卸下教育的这个包袱;要坚决防止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现象。其次是要弄清底子、锁定债务。由于各区县市“普九”时间已久,一些债务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按照省里规定的时限、范围和“分段计息、息不转本、利不滚利”的原则,组织专门人员,一项项清理,一笔笔查实,并严格审计,建立台帐。第三是要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偿债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中央明确,此次“普九”债务化解资金采取分级负担的方式,中央、省、市、县按比例承担,中央、省、市偿债资金将根据各区县市实际偿债的情况分期分批拨付。各区县市一定要通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积极盘活校产资源、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办法,确保偿债资金的到位。
3、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落实。最近,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部分政策进行了调整。一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二是确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中部地区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西部地区由每平方米400元提高到500元。这几项政策调整,都涉及到增加经费的问题,各区县市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应承担的比例调整好预算,安排好经费,确保及时到位。此外,向农村中职学生和城镇贫困中职学生提供助学补助的经费,去年没有全部到位,今年一定要按要求落实。
4、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展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今年是我们实施标准化建设的第一年,一定要妥善规划、认真抓好。一是要结合实际,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认真制定好学校建设的具体标准。二是要统筹规划,按照4~5年完成的目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有序推进。今年全市要完成30%的任务。三是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首先建设急需的学校、急需的项目。市政府已将义务教育新生课桌椅配套列为了今年的“十件实事”之一,要重点落实好。四是要与学校布局调整紧密结合,防止资源浪费。凡定位还不确定的学校,应暂缓建设;凡已计划撤并的学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停止建设。同时,要继续加强城区学校的新建与扩容改造,增加学位,控制班额。
5、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监督、奖惩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安心治学、廉洁从教,树立良好的形象。要大力优化队伍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新教师。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名师培养,切实做好特级教师评审推荐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的调整补充工作,抓好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课程培训等工作。要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的制度,积极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要全面实行民办学校教师资格证制度,将民办学校教师培训纳入教育部门的整体培训计划。要大胆探索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先在市直和有条件的区县(市)试点,力争年内有实质性进展。
6、切实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并以此为依托,统筹职教资源,加强统一管理,提高综合效能,力争年内有2~3个单位成为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十一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力争2~3所学校成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 1所学校成为国家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加大对优质职教资源的扶持力度,逐步淘汰一批基础能力弱、办学质量差的职业学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职教,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维护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7、切实抓好内涵质量建设。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硬指标和核心竞争力,是教育强市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强市建设的重点来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用先进的手段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全面素质。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把学生培养成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良好文明习惯、乐观向上心态的人。要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办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广泛开展体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要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防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防止乱招生、乱办班现象;进一步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防止体罚学生、以教谋私的现象,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8、切实抓好教育的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安全责任机制,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学校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杜绝食物中毒及其他重大责任事故;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防止针对学校的各类治安案件,保证学生的交通安全;切实抓好各类国家考试的组织工作,确保考试的安全;切实做好教育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维稳事件的处置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教育大局稳定。
同志们,新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建设教育强市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始,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常德作出我们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领导讲话

万成贞:在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8-03-10 16:43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立足新起点  把握新机遇

全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2008年3月6日)

 


同志们:
      这次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是新一届政府对全市教育工作的第一次动员和部署。在上午召开的建设教育强市工作汇报会上,卿市长、曹书记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等会,欧常委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把握我市教育发展的新起点
当前,我市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市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第一,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市教育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总体上说,我市教育已呈现出“四好”的特点和局面。一是教育发展氛围好。近些年来,几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优先作为“两个优先”战略之一,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市人大、市政协也始终把教育作为关注的重点之一,经常组织督查调研,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在市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带领下,全市形成了浓厚的教育发展氛围,各级党委、政府以重教兴教为己任,把发展教育变为了自觉行为;社会各界也以支教助教为时尚,为教育提供了大量帮助。特别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教育强市建设,明确提出到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强市目标。为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武书记、卿市长亲自带头开展调研,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新的要求,作出了很多新的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各地迅速行动,掀起了新一轮教育发展的热潮。我市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喜人态势,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在去年8月3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会上,市委武书记作为唯一的市州代表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二是事业发展基础好。我市是全省公认的教育基础比较厚实、发展比较均衡的市州。区域之间、县市之间发展基本平衡,各类教育发展基本同步。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近几年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城区学校改造等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去年4月,临澧县作为全省一类地区的代表接受了国家“两基”验收,受到高度评价。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8.5%,高出全省12个多百分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所,出现了一大批条件优良、管理规范、质量较高、声誉较好的学校;58%的学生就读于省、市示范性中学,这在全省是不多的。高等教育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与规模。目前全市已有4所高校,在校学生2.2万人,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有了较大提升;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院、同德职院分别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民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益规范,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形式多样的民办教育体系;在全市教育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在校在园学生、幼儿达到全市在校在园学生、幼儿总数的18%。三是持续发展势头好。近些年来我们在教育发展上一直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基本上做到了早认识、早行动,较好地把握了机遇,促进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事业的不断发展。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全省率先启动并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帮困助学活动,率先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集中改造,较早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及时实现了民校与名校的剥离,率先取消了城区公办高中择校费,持续实行了初中会考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扎实推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真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和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我市教育发展的活力,促进了我市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内涵发展质量好。一直以来,我们都能坚持比较先进的办学思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内涵发展。近几年来,教育系统持续加强了行风建设,开展了教育收费、中职招生秩序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了各种办学行为,较好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深入开展了新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近五年来,我市高考成绩连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共有19.36万人参加高考,被各类高校录取13.41万人,录取率达69%。
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市教育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虽然我市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一些老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新的困难不断出现,矛盾和困难随着多年的积累到了集中爆发期。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四个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为1.8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为2.33%,虽有所上升,但与4%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2006年为22.11%,2007年为22.43%,列全省第11位。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不高,2006年和2007年,全市教育事业总投入分别为21.39亿元和27.61亿元,其中预算内拨款为11.05亿元和17.39亿元,分别只占51.7%和62.98%。这三个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投入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省里评价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刚性指标,指标值偏低,表明财政投入不足。尤其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全省排名第11位,说明我们现有的经费投入水平已难以支撑现有的教育发展状况。近些年来,我市教育之所以能有较快的发展,能在财政投入处于全省较后位置的情况下保证教育在全省比较领先的水平,主要是依靠了人民教育人民办,依靠了收费政策和借贷欠债,依靠了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教育部门的努力。但这种发展模式是不符合经济、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已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变为了人民教育政府办,财政投入在教育总投入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中已占到了绝对多数乃至全部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我市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而形成的矛盾越来越凸现,教育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影响,如不深刻认识这个变化,不保持清醒头脑,不仅我们经过多年努力所形成的一点优势会化为乌有、目前的良好态势无法保持,而且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也有可能无法按期实现,即使实现也可能是一种低水平的勉强过关。二是办学设施不足。现在不是有不有校园、有不有校舍的问题,而是突出地表现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比较大,硬件与软件、外部与内部设施不配套,城镇学校学位紧张、班额过大。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的内部配套设施很不完善,图书、电教仪器、体育器材等数量不足、设备陈旧,食宿条件差等。内部配套设备设施是开展教育教学和保障师生生活、安全的必要配备,对人才成长至关重要。前一个时期,我们重点进行校舍、校园的建设,这是解决学生有地方读书、能安全读书的需要,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保障。现在进行教育强市建设,如果仅满足于建几栋房子、修几段围墙、栽几兜花草,就失去了创建工作的意义,就背离了我们办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通过不了省里的评估验收。特别是城镇学位不足、班额过大的问题,是政府责任不到位的一种表现,意味着“有学上”的问题都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损教育的形象和政府的形象。三是队伍活力不足。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整体超编,教师及时补充调整困难,造成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分布结构严重不合理。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活,未能形成有效的评价、考核、奖励、退出机制,没有真正打破“铁饭碗”,导致教师队伍敬业精神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建设教育强市,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不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不调动每一名教师的积极性,既使投入再多、条件再好,也达不到目的。活力来自哪里?活力如何激发出来?我们办法不多,措施不多,作为不大。四是特色亮点不足。这些年我市教育发展有优势、有思路、有进展,但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取得真正的突破,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品牌。比如在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方面,2002年在“教育20条”中我们首先提出了检查审批、罚款返还等制度,很多外地单位都来向我们学习取经,在很多媒体上还看到别人如何落实的报道,但时至今日我们自己却还没有真正落实。比如在民办教育发展方面,前几年抓住机遇,规模扩展较快,一时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普遍是小本经营、滚动发展,没有真正引进几个战略投资者。这种发展模式,在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无疑是有益的,但在公办教育资源充足、甚至过剩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就隐含着很大危机。再比如在高中教育发展方面,2002年以后,全市掀起一轮普通高中建设热潮,各个省级示范性高中都花巨资进行大规模的新建、扩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曾一度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但由于后继政策没有跟进,政府投入有限,学校债务包袱沉重,这个优势也没有很快优起来,而且有拖住高中教育发展的隐忧。因此我感到,虽然我市教育发展总体情况还不错,但站在教育强市建设这一新的背景,站在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这一新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来思考我们的教育,既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沾沾自喜,应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去应对这些新的、更大的挑战。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我市教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去年以来,国家出台并调整了一系列政策,使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困难与矛盾出现曙光,有望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国家对“普九”债务正式出台了化解机制,湖南已纳入试点省份之一,将由中央、省、市、县分级按比例承担“普九”债务化解责任,中央为主,地方配套,并在今年年底化解到位。这是我们丢掉包袱、加快事业发展的大好机会,如能把握,必将对我市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去年,国家在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这个基准定额就是小学生均每年300元、初中500元,要求各地按照基准定额,在2008和2009两年到位,每年落实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与基准定额差额的50%,并由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担,其中中央、省、市占到近90%。这是解决学校公用经费不足、运转困难的重大机遇,如能真正到位,则学校运转困难、没有钱用于教育教学的矛盾会迎刃而解。三是已经开始实行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是解决教师待遇问题的良机。目前我市教师队伍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由于待遇不落实,使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实行新的工资制度改革后,教师的福利待遇将真正做到与公务员一视同仁,因学校、单位不同而造成的教师待遇的差异将真正缩小,这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为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增加内部活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三大政策都切中了教育的要害,过去我们是想解决而提不上议事日程,现在国家已有政策和要求,如果我们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坚定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常德教育走上科学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完全可能的。
同志们,我市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今后五年,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正确把握,敢于担当、敢于进取、敢于创新,我们就会有新的希望、新的发展、新的作为。
二、进一步明确我市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将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有”目标的第一要求,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是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我们发展教育的总的指导纲领。根据我市实际,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确保一个目标、优化两个体系、完善三项机制、实现四大发展。
确保一个目标:就是要确保到2012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市、到2015年全面实现教育强市目标。这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也是本届政府充分履行职能、执政为民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明确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强省目标,我们将实现教育强市目标的时间确定在2012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是符合我市实际的,其目的就是要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扩大我们的优势,保持我市教育在全省的领先水平。今年元月,省政府在武岗召开了全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汇报会,各市州汇报了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情况,克保副书记、开朗副省长分别讲了话,再次对建设教育强省、强市、强县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从会议了解的情况看,现在全省教育形势发展很快,来势很猛,各地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加快教育发展,有些地方措施之硬、力度之大、步子之快,超出我们预料。为加快我市教育强市建设步伐,去年底,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创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务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建设教育强县工作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摆在重要的位置,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按时完成这项光荣的历史使命。省里决定,教育强省的评估验收制度,是先对区县市进行评估验收,再对市州进行整体评估验收。这就说明无论哪个区县市不能按期实现教育强县目标,将直接影响全市的整体评估验收,因此,各区县市要妥善制定好教育强县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力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教育强县目标。省里还决定,2009年即开始接受教育强县申报验收。我们确定全市到2012年基本实现教育强市目标,并不是指大家都到2012年才申报验收,而是应从明年开始逐步申报验收。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区县市要根据自身情况,既稳扎稳打,又争先创优,力争提前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
优化两个体系: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当前,我市的这两个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还不优、还不坚实。从国民教育体系来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好,而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相对较弱。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较好,中等职业教育相对较弱。从终身教育体系来讲,教育的种类、形式虽然较多,但缺乏整合,未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网络,教育服务还主要局限在教育内部,不能向全社会提供全面、充足、有效的教育服务。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优化好这两个体系。一是要抓薄弱,尽快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搞上去。二是要促整合,把社会上的各类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条块结合,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形成网络。三是要全体系,做到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既有学历教育,也有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既有幼儿教育,也有老年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完善三项机制:就是要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教师管理机制和质量监测机制。
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是确保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任务是要继续抓好“五保”。一是保上学。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把助学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一定的资助范围和资助额度,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应有的教育。二是保安全。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生活设施配套建设、学生交通安全管理、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及师生的安全。三是保运转。要按国家统一标准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小学300元、初中500元的国家基准定额,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公用经费,严禁将国家补助的公用经费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奖金、福利和偿还债务,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确保教育教学所需。特别指出的是,教育局机关的运转经费,一定要由财政足额保证,绝不允许用截留学校公用经费的办法来解决。四是保公平。要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确保所有学生享受基本均衡的教育;切实关心弱势人群的上学问题,确保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五是保发展。要充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严格落实各种教育政策,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这“五保”归根结底是一个经费的保障,没有钱,一保也不能保。钱从哪里来?最近我也学了一些教育法律、政策,感到教育的钱是有来源、有政策保障的。比如,最近教育强省、强市的文件规定:从今年开始,“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我算了一下,2007年全市的财政总支出是88亿,即使提高1个百分点就是8800万,进一步算一下,我市这个指标现在排在全省第11位,如果前移到第7、第8位,必须还得增加3个点以上,就是2.6亿。再比如,前几天省政府新颁布省长令,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在原3%的征收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新增1.5%,据初步测算,全市应该新增1.5亿左右。又比如,过去政策规定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65%、新增一般转移支付的25%和近几年快速增加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如果不挪用,能归位,不打捆,按规定用途用于教育,教育的投入是有保障的,“五保”的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就是要进一步健全灵活开放、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师管理体系。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在当前教师总量仍超编的情况下,提前补充并储备一批紧缺学科教师,以解决当前急需和今后优化队伍结构的需要。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在县域或相对区域内定期流动,促进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采取特殊政策,鼓励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三是健全名师培养机制,加强名师、名校长的培养,努力形成一支人数众多、影响较大、作用较好的名优教师群体,为教育强市建设奠定充足的人才基础。四是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五是建立对教师的关爱机制,切实从政治上、感情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爱护教师,确保教师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确保教师待遇的及时落实,确保教师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善,让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
完善质量评价与监测机制,就是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一整套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一是要以两项督导评估为重点,完善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与评价制度,督促和引导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遵循教育规律,抓好教育工作,切实担负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本月3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督导工作暨“两基”迎国检总结表彰会议,郭开朗副省长、省委组织部李宗文副部长、省教育厅陈元魁副厅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郭省长强调,教育督导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内容、重要保障和重要支撑,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要将“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和教育强市州、强县市区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督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宗文副部长强调,要不断强化“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指挥棒”功能,以形成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教育工作、善解教育难题、推动教育发展的正确导向。今天,我们表彰了四个“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单位,这是对前一轮评估的表彰。从今年起开始的第二轮评估考核,我们将加大表彰奖励的力度。二是以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为重点,完善对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的督导评估制度,督促和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是以改革考试制度为重点,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评估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育强市建设、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定位在提升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实现四大发展:就是要尽最大努力确保教育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多元发展、和谐发展。
均衡发展,就是要以区县市为单位,大力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程度。省里正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标准,我们要按照这个标准,以“六改六配套”为重点,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建设,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全市所有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
协调发展,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增强教育发展的协调性。要着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其与整个教育的协调,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举办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着力发展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管理范畴,加大政府责任,加强统筹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儿入园率,确保人生学校教育起点的高质量。要着力发展特殊教育,调整特教学校的定点布局,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满足残疾儿童少年不同的就学需要。要着力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现有办学的规模和品质,进一步采取灵活的办学机制,增强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力争创办常德高等师范学校。要着力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我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发挥远程教育在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功能。
多元发展,就是要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参与教育事业,重点发展民办非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管理机制,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形成特色和品牌。
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依法治教、以人为本,确保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努力形成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一是要确保教育的公益性。真正把教育当作公共产品和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不管是政府办学还是由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办学,都应纳入公共财政保障或资助的范围;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都自觉地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坚持依法治教。进一步落实教育的法律地位,依法保障教育的合法权益,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认真规范教育的各种行为,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三是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努力形成文化气息浓厚、自然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把每一所学校建成平安、文明的校园,使每一所学校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一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高水平、人性化的管理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加强学校民主化管理,搞好校务公开,发挥广大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五是要加强特色建设。切实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积极发掘和培育各方面的特色,力争每个县、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工作的特色和亮点,都有自己事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使全市教育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这“一、二、三、四”就是新一届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也是全市教育工作者和在座各位的共同使命。我相信,教育在常德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一定会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作为。
三、认真抓好2008年的重点工作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关键一年,全市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地位、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增加教育有效投入、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确保教育大局稳定,在教育强市建设中迈出坚实的步伐。关于今年的工作,市教育局已下发了工作要点,黎局长还将进行部署,这里,我主要强调8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抓好教育强市的制度建设。建设教育强市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强硬的制度作保证。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已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实施以下几项制度。一是对区县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由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根据全市建设教育强市的总体安排和各区县的创建规划,每年给各区县市下达具体的创建指标,年终进行考核验收,并纳入对区县市量化目标考核范围。被评为先进单位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凡评为不合格单位的,2年内不得申报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二是对部门和单位落实建设教育强市工作责任情况年度考核制度。由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确定具体的建设教育强市工作责任和定点联系的农村薄弱学校,并对其履行职责和联系学校的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三是定期调度制度。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调度会议,及时掌握全市创建工作动态,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专项督查制度。根据需求,不定期对建设教育强市的相关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市建设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教育局要认真抓好这些制度的落实,制定方案,妥善安排,加强协调。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强市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全省、全市教育工作的最新动态,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各区县市要按照市里的要求,组建专门班子,明确专业人员,安排专项经费,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完善建设教育强县(区、市)的工作机制。
2、切实抓好“普九”债务的化解。化解“普九”债务,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是要端正思想。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特事、急事和好事来办,摆在重要位置,采取非常措施;要真心实意地利用这个机会,卸下教育的这个包袱;要坚决防止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现象。其次是要弄清底子、锁定债务。由于各区县市“普九”时间已久,一些债务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按照省里规定的时限、范围和“分段计息、息不转本、利不滚利”的原则,组织专门人员,一项项清理,一笔笔查实,并严格审计,建立台帐。第三是要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偿债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中央明确,此次“普九”债务化解资金采取分级负担的方式,中央、省、市、县按比例承担,中央、省、市偿债资金将根据各区县市实际偿债的情况分期分批拨付。各区县市一定要通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积极盘活校产资源、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办法,确保偿债资金的到位。
3、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落实。最近,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部分政策进行了调整。一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二是确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中部地区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西部地区由每平方米400元提高到500元。这几项政策调整,都涉及到增加经费的问题,各区县市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应承担的比例调整好预算,安排好经费,确保及时到位。此外,向农村中职学生和城镇贫困中职学生提供助学补助的经费,去年没有全部到位,今年一定要按要求落实。
4、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开展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今年是我们实施标准化建设的第一年,一定要妥善规划、认真抓好。一是要结合实际,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认真制定好学校建设的具体标准。二是要统筹规划,按照4~5年完成的目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有序推进。今年全市要完成30%的任务。三是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首先建设急需的学校、急需的项目。市政府已将义务教育新生课桌椅配套列为了今年的“十件实事”之一,要重点落实好。四是要与学校布局调整紧密结合,防止资源浪费。凡定位还不确定的学校,应暂缓建设;凡已计划撤并的学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停止建设。同时,要继续加强城区学校的新建与扩容改造,增加学位,控制班额。
5、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监督、奖惩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安心治学、廉洁从教,树立良好的形象。要大力优化队伍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新教师。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名师培养,切实做好特级教师评审推荐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的调整补充工作,抓好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课程培训等工作。要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行专业教师每两年到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两个月的制度,积极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要全面实行民办学校教师资格证制度,将民办学校教师培训纳入教育部门的整体培训计划。要大胆探索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先在市直和有条件的区县(市)试点,力争年内有实质性进展。
6、切实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抓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并以此为依托,统筹职教资源,加强统一管理,提高综合效能,力争年内有2~3个单位成为省级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十一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力争2~3所学校成为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 1所学校成为国家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加大对优质职教资源的扶持力度,逐步淘汰一批基础能力弱、办学质量差的职业学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职教,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和维护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7、切实抓好内涵质量建设。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硬指标和核心竞争力,是教育强市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强市建设的重点来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用先进的手段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全面素质。要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把学生培养成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良好文明习惯、乐观向上心态的人。要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办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广泛开展体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要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防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防止乱招生、乱办班现象;进一步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防止体罚学生、以教谋私的现象,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8、切实抓好教育的安全稳定。进一步健全安全责任机制,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学校安全设施建设和安全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杜绝食物中毒及其他重大责任事故;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防止针对学校的各类治安案件,保证学生的交通安全;切实抓好各类国家考试的组织工作,确保考试的安全;切实做好教育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维稳事件的处置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不稳定因素,确保教育大局稳定。
同志们,新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建设教育强市的伟大征程已经开始,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常德作出我们应有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