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副市长张元英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7-06-15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2007年6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神,全面动员和部署我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张厅长、武书记、卿市长将发表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执行。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常德实际,着眼全局、放眼未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富裕文明和谐常德建设所采取的重要步骤。去年底,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把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重大举措。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对建设教育强省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要求全省各地把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作为推动湖南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全面开展教育强省建设。为推动建设教育强省工作的开展,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出台《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前不久已由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近期将由省委常委会讨论并下发。《决定》明确: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要位居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教育综合实力要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省,全省教育强县覆盖面达到80%以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全省率先响应,迅速掀起教育强市建设热潮,力争在2015年前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我们认为,这是完全有必要、有条件、有可能的。

 “十五”以来,特别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教育20条”颁布实施以来,我市教育发展迅速,在教育优先战略的带动下,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市的一大品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事业发展进一步协调。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近几年我们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城区学校改造等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普及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53%、巩固率达98.6%,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85.3%;在接受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各类评估检查中,我市都获得较高评价,前不久,临澧县代表全市、全省接受国家“两基”验收,受到充分肯定。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6%,高出全省10多个百分点,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达到1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所,涌现出了一批办学规模较大、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的示范学校。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增加到5所,在校学生达到3.2万人,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质量迅速提升,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通过了教育部的办学水平评估,同德职业学院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亮点,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形式多样的民办教育体系,目前全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635所,在校学生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18%,总资产近10亿元。二是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落实。全市形成了全党重教、全民兴教的浓厚氛围。积极思考、优先谋划教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要务,热情支教、慷慨助教成为社会的良好风尚。部门对教育的检查、收费、罚款行为也逐步规范。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12.97亿元,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为60.7%;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各种配套资金足额到位,较好地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学校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教育公平得到较好保证。从2002年开始,我们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全民助教日,连续开展大规模的助学活动,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募(筹)集助学资金30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万多人次。从2005年秋季起,我们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对占学生总数24%的13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了免课本费和杂费,对部分贫困生补助了生活费。同时,按省里要求顺利实现了“名校与民校”的剥离,并从去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市直公办高中择校费。四是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近些年,教育系统连续开展正行风树形象创满意活动,强化了内部管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收费行为、招生秩序明显好转。五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反映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高考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格率、优秀率也不断提高,分别达到99%和87%。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门艰苦努力的结果,对此,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人民群众是认可的。这些成绩,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为1.9%,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比例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2006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增长13.8%,而同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22.27%。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而人员经费的刚性支出较大,不得不在本应用于公用经费的事业收入中列支人员经费,使本来就紧张的公用经费更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运转和一些基本设施的添置与改造。2006年全市教育系统应落实基本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12.24亿元,而全年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总数仅为11.04亿元,缺口1.2亿元。同时,教育负债未能有效化解,到2006年,全市仍有“普九”负债2个多亿,在近几年的建设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债务。2、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农村,主要是学校内部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可否认,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绝大多数学校的环境都建设得比较好了,但内部设施普遍较差,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据了解,近些年,很多学校很少添置过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等方面的设备。学生的课桌椅,还有相当部分是过去学生自带的,样子不一,破旧不堪。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市农村初中学校、中心小学,基本上是寄宿制学校,但一部分学校的食堂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宿舍铺位不足、场地狭小;浴室、厕所等卫生设施很不卫生;学校饮用水困难、供电设备严重老化,少数学校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在城镇,主要是学位严重不足,班额超大。近些年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但学校建设没有跟上城镇发展的步伐,新增学校很少,大多都在老校扩建,造成了城镇学校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有的学校班额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80多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3、队伍结构令人堪忧。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分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小学教师45岁以上的占到57%,其中50岁以上占到17%,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有些农村小学甚至没有45岁以下的教师。今后几年,我市将进入小学教师退休高峰期,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将出现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从学科结构看,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仍然短缺,特别是农村,为保证课程开设,很多地方不得不采取教师临时进修、改行任教和“跑教”的办法。4、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试教育的倾向还较严重,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素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不容乐观。5、发展环境需要继续改善。虽然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少数部门对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受局部利益驱动,以服务、检查为名,行收费、罚款之实,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与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不符,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符,如不解决,势必对我市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正是立足于此。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建设教育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明确目标,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市的内涵要求

建设教育强市,是我市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目标指向和工作重心。总体指导思想和目标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先发展为原则,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到2015年,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市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我理解,所谓“强”,就是要在事业发展、保障能力、队伍素质、教育质量、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和具有较强的实力。

事业发展快。就是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使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教育公平得到较好保障,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到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要达80%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以上,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保障能力强。就是要切实增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投入政策,较好地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达到“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新机制,教师工资及政策性津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学校公用经费相对充足,基本建设正常进行;能按规定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65%和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25%以上用于教育,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补充公用经费不足;按要求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学校建设;教育债务有效化解,不产生新的债务。

队伍素质高。就是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严谨笃学、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安心教育事业。教师学历层次大幅提升,到“十一五”末,全市小学教师专科率达8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80%以上,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教师教学水平高,能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能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了一批名优骨干教师群体,到2010年,全市国家、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50名、500名、2000名和5000名,有100名左右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名优校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教育质量优。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较好地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批优秀人才和合格劳动者的需求。德育网络健全,育人机制完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深入,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开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全面增强;高考升学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初中会考合格率、优秀率稳步上升。

发展环境好。就是要切实保证教育优先地位,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和依法兴教、依法治教的生动局面,较好地维护教育的合法权益和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部门教育职责到位、行为规范,对教育的检查准入、首查不罚、罚款集中制度得到较好落实,能从自身职能出发主动为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舆论导向正确,学校周边环境优良,教育大局持续稳定。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知识、人才得到应有尊重。

上述五个方面既是我市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任务,也是对各地开展教育强县、强区建设的考核指标。

三、强化措施,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已经确定,任务已经明确,各地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全力推进。

(一)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具体来讲,就是要实施六个工程。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国家最近实施的农村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标准,重点抓好危房改造、图书仪器配套、课桌椅更新和学校饮水、厕所、食堂、宿舍的改造,力争“十一五”末期,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成为标准化学校。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根据生源变化情况,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抓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乡镇建设好一所条件基本完备的寄宿制初中和一所以上寄宿制完小。结合布局调整,建好一批条件优良、功能齐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继续抓好现有危房的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机制。实施城镇学位扩容工程。根据城镇化趋势,按照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的原则,认真制定城镇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大胆探索城镇学校建设融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一批城镇学校和改造一批老学校,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确保有足够的学位满足需求,坚决把城镇学校班额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制定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力争到“十一五”末期,所有城区中小学和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建立校园网,90%以上农村小学实现上网;大力提高教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实施普通高中学校提质工程。继续加强示范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农村薄弱高中学校建设和特色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施示范幼儿园建设工程。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和重要环节,切实予以加强,到“十一五”末期,每个区县(市)政府办好一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整个幼儿教育步入规范化轨道。

(二)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增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整合职教资源,提升基础能力,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常德特色的城乡职教网络和骨干体系。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筹措机制,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按辖区年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实施示范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校建设计划,市本级办好一所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和三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各区县(市)办好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的县级职教中心。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实施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建设20个省级精品专业,15个市级专业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设立专业技能课教师特聘岗位,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能课教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市内企业定向培养、培训员工。鼓励市内企业积极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见习、实习提供场所和条件,优先聘用本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加强农村“三教统筹”,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全面实施教师整体素质提升计划,构建现代教师管理体系。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建立考评与约束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考评制度,激励、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强教战略。进一步完善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从经济待遇、人文关怀、事业发展环境、先进用人机制等多方面努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核心带头作用。完善全市名教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评选表彰和管理制度,提高名优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津贴待遇。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凡来常从事教育工作的名优校长、特级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师、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和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均可以不受学校编制、增人计划的限制,均可以享受优惠待遇。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优秀教师赴境外短期培训的规模,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赴境外培训。三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当前主要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打破常规,大力引进农村中小学短缺学科教师,尽快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得到解决。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毕业后回乡任教。力争成功申办常德高等师范学校,鼓励优秀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四是完善教师管理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教师的体制,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考核奖罚等,一律由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其它相关部门配合。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允许跨区域、跨校招聘。逐步实行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实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制定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的相关办法,鼓励城镇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全面实施教育公平保障计划,维护公民的教育权利。一是继续实施助学工程。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帮困助学机制,落实助学资金,坚持开展“9?8助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资助学。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或设立各种奖学金。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将贫困寄宿生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将政策救助对象扩大到城镇,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应助尽助。进一步做好贫困大学生和中职贫困生的救助工作。加强对助学资金使用的管理,严格发放程序,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认真抓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按照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要,并享受城镇学生同等待遇。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制定相关措施,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心和帮助。三是切实抓好特殊教育。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研究制定全市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按照以县为主的原则,加大经费投入,采取特教学校教育与随班就读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计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德育整体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的教育机制。强化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优化学校及周边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市、区县(市)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青少年宫,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所和公益设施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二是进一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围绕学习与动手、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增强学生体质。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体育工作网络,广泛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学生休息睡眠时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快体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逐步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四是继续推行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全面、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实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分层次对高中、初中、小学教学常态进行监测,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进一步完善公办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进一步探索高中招生新办法,逐步推广将公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做法。

四、精心组织,确保建设教育强市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教育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时间长,一定要解放思想,精心规划、强化责任、认真组织。

要创新观念。建设教育强市,是我市教育发展的一项新的任务,一次新的进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新的思想、理念去审视、把握和推进。一是要有敢为人先的思想。常德人历来有敢想敢干的精神,在过去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创造过很多很好的经验,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在建设教育强市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克服瞻前顾后、观望等待的思想,积极行动,敢于突破,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进程。二是要有和谐发展理念。建设教育强市,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用和谐发展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教育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既要以经济为基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克服眼前困难,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既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解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争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理解与支持;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三是要强化法治意识。要把教育强市建设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用合法的手段开展教育强市建设的各项工作。

要精心规划。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也不是这一届党委、政府能实现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循序推进,才能实现。因此,一定要精心制定好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既有整体规划,又有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年,循序渐进,逐步到位,每一年都要看到实实在在的进展。要把创建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安排;要把创建工作与日常事务结合起来,抓好基础,抓好细节;要坚持整体推进战略,下移工作重心,从基层抓起,立足每一所学校、服务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所学校。

要强化责任。一要强化领导责任。建设教育强市、强县,政府是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摆上应有的高度,从思想上、精力上、措施上予以保证。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指导创建工作的开展;要完善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把创建工作作为经常性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和责任包干制度,分区、分线、分项负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熟悉创建工作,情系创建工作,成为创建工作优秀的指挥者和组织者。二要强化部门责任。建设教育强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个部门、社会团体和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创建工作,特别是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物价、审计、公安、编制、人事等直接相关的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主动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帮助和更优的服务,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三要强化教育部门的责任。建设教育强市,教育行政部门责无旁贷,不仅要加强教育内部管理与指导,抓好各项工作,还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以良好的服务、扎实的工作赢得领导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要完善机制。一项伟大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为扎实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实行教育强县申报、验收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教育强县是教育强市的基础,2015年以前,所有区县(市)都要建成教育强县、强区、强市。市政府将制定具体的教育强县评估标准,定期组织评估验收。在创建过程中,市政府每年还将结合“两项督导评估”,组织进行过程性督导。对按时实现教育强县目标的单位,由市委、市政府正式授予“教育强县”的称号,并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凡逾期不能实现目标的,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区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考评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年终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的范围,并实行责任追究。

同志们,建设教育强市,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灿烂。?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政务公开 > 领导讲话

副市长张元英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7-06-15 00:00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2007年6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神,全面动员和部署我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张厅长、武书记、卿市长将发表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执行。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常德实际,着眼全局、放眼未来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富裕文明和谐常德建设所采取的重要步骤。去年底,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把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重大举措。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对建设教育强省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要求全省各地把建设教育强省工作作为推动湖南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全面开展教育强省建设。为推动建设教育强省工作的开展,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出台《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前不久已由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近期将由省委常委会讨论并下发。《决定》明确: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要位居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教育综合实力要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省,全省教育强县覆盖面达到80%以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全省率先响应,迅速掀起教育强市建设热潮,力争在2015年前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我们认为,这是完全有必要、有条件、有可能的。

 “十五”以来,特别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教育20条”颁布实施以来,我市教育发展迅速,在教育优先战略的带动下,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市的一大品牌。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事业发展进一步协调。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义务教育水平不断巩固提高,近几年我们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城区学校改造等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普及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53%、巩固率达98.6%,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85.3%;在接受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各类评估检查中,我市都获得较高评价,前不久,临澧县代表全市、全省接受国家“两基”验收,受到充分肯定。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6%,高出全省10多个百分点,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达到1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1所,涌现出了一批办学规模较大、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的示范学校。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增加到5所,在校学生达到3.2万人,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质量迅速提升,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通过了教育部的办学水平评估,同德职业学院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亮点,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形式多样的民办教育体系,目前全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635所,在校学生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18%,总资产近10亿元。二是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落实。全市形成了全党重教、全民兴教的浓厚氛围。积极思考、优先谋划教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工作要务,热情支教、慷慨助教成为社会的良好风尚。部门对教育的检查、收费、罚款行为也逐步规范。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12.97亿元,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支出的比例为60.7%;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各种配套资金足额到位,较好地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学校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教育公平得到较好保证。从2002年开始,我们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全民助教日,连续开展大规模的助学活动,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募(筹)集助学资金30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万多人次。从2005年秋季起,我们全面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对占学生总数24%的13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了免课本费和杂费,对部分贫困生补助了生活费。同时,按省里要求顺利实现了“名校与民校”的剥离,并从去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市直公办高中择校费。四是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近些年,教育系统连续开展正行风树形象创满意活动,强化了内部管理。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收费行为、招生秩序明显好转。五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反映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高考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格率、优秀率也不断提高,分别达到99%和87%。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门艰苦努力的结果,对此,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人民群众是认可的。这些成绩,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投入仍然不足。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为1.9%,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比例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2006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增长13.8%,而同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22.27%。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而人员经费的刚性支出较大,不得不在本应用于公用经费的事业收入中列支人员经费,使本来就紧张的公用经费更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运转和一些基本设施的添置与改造。2006年全市教育系统应落实基本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12.24亿元,而全年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总数仅为11.04亿元,缺口1.2亿元。同时,教育负债未能有效化解,到2006年,全市仍有“普九”负债2个多亿,在近几年的建设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债务。2、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农村,主要是学校内部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可否认,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绝大多数学校的环境都建设得比较好了,但内部设施普遍较差,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据了解,近些年,很多学校很少添置过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等方面的设备。学生的课桌椅,还有相当部分是过去学生自带的,样子不一,破旧不堪。随着生源的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我市农村初中学校、中心小学,基本上是寄宿制学校,但一部分学校的食堂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宿舍铺位不足、场地狭小;浴室、厕所等卫生设施很不卫生;学校饮用水困难、供电设备严重老化,少数学校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在城镇,主要是学位严重不足,班额超大。近些年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但学校建设没有跟上城镇发展的步伐,新增学校很少,大多都在老校扩建,造成了城镇学校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有的学校班额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80多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3、队伍结构令人堪忧。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分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小学教师45岁以上的占到57%,其中50岁以上占到17%,且主要集中在农村,有些农村小学甚至没有45岁以下的教师。今后几年,我市将进入小学教师退休高峰期,如不采取紧急措施,将出现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从学科结构看,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仍然短缺,特别是农村,为保证课程开设,很多地方不得不采取教师临时进修、改行任教和“跑教”的办法。4、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试教育的倾向还较严重,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素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不容乐观。5、发展环境需要继续改善。虽然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少数部门对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受局部利益驱动,以服务、检查为名,行收费、罚款之实,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与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不符,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符,如不解决,势必对我市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正是立足于此。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建设教育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明确目标,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市的内涵要求

建设教育强市,是我市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目标指向和工作重心。总体指导思想和目标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先发展为原则,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到2015年,基本形成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市教育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的目标。我理解,所谓“强”,就是要在事业发展、保障能力、队伍素质、教育质量、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和具有较强的实力。

事业发展快。就是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使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各类教育均衡、协调,教育公平得到较好保障,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到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要达80%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以上,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以上,新增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保障能力强。就是要切实增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投入政策,较好地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达到“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新机制,教师工资及政策性津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学校公用经费相对充足,基本建设正常进行;能按规定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65%和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25%以上用于教育,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补充公用经费不足;按要求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学校建设;教育债务有效化解,不产生新的债务。

队伍素质高。就是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严谨笃学、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安心教育事业。教师学历层次大幅提升,到“十一五”末,全市小学教师专科率达8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80%以上,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以上。教师教学水平高,能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能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了一批名优骨干教师群体,到2010年,全市国家、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分别达到50名、500名、2000名和5000名,有100名左右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名优校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教育质量优。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较好地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批优秀人才和合格劳动者的需求。德育网络健全,育人机制完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深入,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开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全面增强;高考升学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初中会考合格率、优秀率稳步上升。

发展环境好。就是要切实保证教育优先地位,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和依法兴教、依法治教的生动局面,较好地维护教育的合法权益和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部门教育职责到位、行为规范,对教育的检查准入、首查不罚、罚款集中制度得到较好落实,能从自身职能出发主动为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舆论导向正确,学校周边环境优良,教育大局持续稳定。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知识、人才得到应有尊重。

上述五个方面既是我市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任务,也是对各地开展教育强县、强区建设的考核指标。

三、强化措施,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已经确定,任务已经明确,各地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全力推进。

(一)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以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具体来讲,就是要实施六个工程。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国家最近实施的农村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标准,重点抓好危房改造、图书仪器配套、课桌椅更新和学校饮水、厕所、食堂、宿舍的改造,力争“十一五”末期,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成为标准化学校。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根据生源变化情况,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抓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每个乡镇建设好一所条件基本完备的寄宿制初中和一所以上寄宿制完小。结合布局调整,建好一批条件优良、功能齐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继续抓好现有危房的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机制。实施城镇学位扩容工程。根据城镇化趋势,按照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的原则,认真制定城镇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大胆探索城镇学校建设融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一批城镇学校和改造一批老学校,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确保有足够的学位满足需求,坚决把城镇学校班额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制定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力争到“十一五”末期,所有城区中小学和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建立校园网,90%以上农村小学实现上网;大力提高教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实施普通高中学校提质工程。继续加强示范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农村薄弱高中学校建设和特色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施示范幼儿园建设工程。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和重要环节,切实予以加强,到“十一五”末期,每个区县(市)政府办好一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整个幼儿教育步入规范化轨道。

(二)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增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根据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整合职教资源,提升基础能力,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常德特色的城乡职教网络和骨干体系。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经费筹措机制,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以上用于发展职业教育,按辖区年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实施示范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校建设计划,市本级办好一所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和三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各区县(市)办好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的县级职教中心。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实施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建设20个省级精品专业,15个市级专业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设立专业技能课教师特聘岗位,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能课教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市内企业定向培养、培训员工。鼓励市内企业积极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见习、实习提供场所和条件,优先聘用本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加强农村“三教统筹”,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全面实施教师整体素质提升计划,构建现代教师管理体系。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建立考评与约束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考评制度,激励、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强教战略。进一步完善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从经济待遇、人文关怀、事业发展环境、先进用人机制等多方面努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核心带头作用。完善全市名教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评选表彰和管理制度,提高名优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津贴待遇。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凡来常从事教育工作的名优校长、特级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师、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和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均可以不受学校编制、增人计划的限制,均可以享受优惠待遇。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优秀教师赴境外短期培训的规模,定期组织优秀教师赴境外培训。三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当前主要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打破常规,大力引进农村中小学短缺学科教师,尽快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得到解决。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毕业后回乡任教。力争成功申办常德高等师范学校,鼓励优秀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四是完善教师管理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教师的体制,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考核奖罚等,一律由教育部门具体负责,其它相关部门配合。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允许跨区域、跨校招聘。逐步实行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实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制定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的相关办法,鼓励城镇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全面实施教育公平保障计划,维护公民的教育权利。一是继续实施助学工程。不断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帮困助学机制,落实助学资金,坚持开展“9?8助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资助学。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或设立各种奖学金。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将贫困寄宿生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将政策救助对象扩大到城镇,确保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应助尽助。进一步做好贫困大学生和中职贫困生的救助工作。加强对助学资金使用的管理,严格发放程序,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认真抓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按照以公办学校为主、以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要,并享受城镇学生同等待遇。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制定相关措施,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心和帮助。三是切实抓好特殊教育。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研究制定全市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按照以县为主的原则,加大经费投入,采取特教学校教育与随班就读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保证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计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德育整体建设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的教育机制。强化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优化学校及周边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市、区县(市)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青少年宫,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所和公益设施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舆论引导,积极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二是进一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围绕学习与动手、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增强学生体质。进一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体育工作网络,广泛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学生休息睡眠时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快体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逐步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四是继续推行评价和招生制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全面、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实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分层次对高中、初中、小学教学常态进行监测,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进一步完善公办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进一步探索高中招生新办法,逐步推广将公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做法。

四、精心组织,确保建设教育强市工作顺利开展

建设教育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时间长,一定要解放思想,精心规划、强化责任、认真组织。

要创新观念。建设教育强市,是我市教育发展的一项新的任务,一次新的进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新的思想、理念去审视、把握和推进。一是要有敢为人先的思想。常德人历来有敢想敢干的精神,在过去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创造过很多很好的经验,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在建设教育强市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克服瞻前顾后、观望等待的思想,积极行动,敢于突破,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进程。二是要有和谐发展理念。建设教育强市,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用和谐发展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教育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既要以经济为基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克服眼前困难,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既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解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争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理解与支持;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三是要强化法治意识。要把教育强市建设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用合法的手段开展教育强市建设的各项工作。

要精心规划。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的,也不是这一届党委、政府能实现的,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循序推进,才能实现。因此,一定要精心制定好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既有整体规划,又有年度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年,循序渐进,逐步到位,每一年都要看到实实在在的进展。要把创建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安排;要把创建工作与日常事务结合起来,抓好基础,抓好细节;要坚持整体推进战略,下移工作重心,从基层抓起,立足每一所学校、服务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所学校。

要强化责任。一要强化领导责任。建设教育强市、强县,政府是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摆上应有的高度,从思想上、精力上、措施上予以保证。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统筹指导创建工作的开展;要完善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把创建工作作为经常性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和责任包干制度,分区、分线、分项负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熟悉创建工作,情系创建工作,成为创建工作优秀的指挥者和组织者。二要强化部门责任。建设教育强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个部门、社会团体和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创建工作,特别是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物价、审计、公安、编制、人事等直接相关的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主动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帮助和更优的服务,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三要强化教育部门的责任。建设教育强市,教育行政部门责无旁贷,不仅要加强教育内部管理与指导,抓好各项工作,还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以良好的服务、扎实的工作赢得领导的重视、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要完善机制。一项伟大工程的实施,必须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为扎实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实行教育强县申报、验收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教育强县是教育强市的基础,2015年以前,所有区县(市)都要建成教育强县、强区、强市。市政府将制定具体的教育强县评估标准,定期组织评估验收。在创建过程中,市政府每年还将结合“两项督导评估”,组织进行过程性督导。对按时实现教育强县目标的单位,由市委、市政府正式授予“教育强县”的称号,并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凡逾期不能实现目标的,追究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区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考评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年终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的范围,并实行责任追究。

同志们,建设教育强市,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