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兴教育科研之风 走科研强校之路
发布时间:2010-12-26 20:1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校长  苏  光

    石门一中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之时,经历了解放战争硝烟,沐浴了新中国朝阳,伴随着改革开放春潮,已走过了70个春秋。其前身为“湖南私立九澧中学”,是澧水流域创办最早的完全中学之一。进入新世纪,我校大刀阔斧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高举“质量”和“创新”的旗帜,秉持“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拉启了教育教学大改革的序幕。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唱好“前奏曲”。
    要实现“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这一目标,就必须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神秘而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树立“科研使人有为”“科研大众化”的观念。为此,学校选择了三个实用性较强的课题进行示范性研究,引领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第一个是数学序贯式教学的课题研究。针对山区中学数学教学效率偏低效果不佳的状况,不断探索和实践,创立了中学数学序贯式教学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数学成绩的提高,并获得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另一个课题是中学作文整体改革研究。为了破解中学作文指导与评改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编写了两套作文教材,创建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作文评改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省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三等奖,两次在全国中语会作文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介绍经验或宣读论文。第三个课题是全面优化中学德育工作研究。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优化中学德育工作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认真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创办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以彰显强化理想前途教育;改善班级管理,和谐师生关系及生际关系;建设校园文化,净化育人环境。在省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省二等奖。
    上述三大课题研究的成功,改变了教师们原来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参加课题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的课题就在我们身边,日常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内容皆可成为研究课题,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研究型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为此,学校制定了《石门一中教育科研制度》《课题研究人员选拔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拜师授徒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公开课制度》《教学比赛听评课要求》《教坛新秀评选标准》《教学能手评选标准》《学科带头人评选标准》等,向“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倾斜:评优评先优先承担科研任务并取得成果的教师,加大对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宣传表彰,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考察,有计划地选送教改攻关教师参加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规范的制度和优惠的政策,把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传统做法中拉出来,引导他们研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向科研要质量。用发现的眼光审视生活,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已成为石门一中老师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近十年,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三十多个课题在县级以上教育科研部门立项,有二十多项课题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果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学语文说能训练”“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学科整合教学策略研究”“高中生书册阅读的研究性学习”等十五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语文阅读个性化和作文个性化同步发展研究”“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网络课程开发及其思维策略中练的实践与研究”等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写了《中学语文必读》《中学作文必读》、《中学文学鉴赏必读》《清华点拨•英语》《清华点拨•物理》《清华点拨•平面几何》《化学教学指南》《让我们走进研究性学习》《实用钢笔楷书临摹教程》《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石门采风》等十多校本教材,多数公开出版;2007年7月在永州市举行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并赢得高度评价。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就达1000篇,其中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或在全省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500多篇,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的学术著作共20多部。
    通过科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现有特级教师5名,中、高级教师198名,国家级名优教师1名,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2名,省、市级青年骨干教师42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18名,省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侯宏泉在教育科研的园地里潜心钻研,主研四项课题获省级以上奖,主编或参编多部教学参考书,被评为石门县首届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常德市“芙蓉杯”优秀青年教师、市级优秀教师、省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园丁奖”。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王中辉是市劳动模范、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有二十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研或参研8项课题获奖,主编或参编著作八部。优秀年青教师宋善军具体负责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2003年被北京伯乐马教育研究所、北京科海教育研究所、英才苑教育研究所和河南郑州天星教育研究所特聘为研究员,2005年被《中学时光•高中政治》杂志聘为编委,被中学试卷网聘为高中政治学科首席专家,近几年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篇,参编著作6部,主研的课题5个获国家和省级奖。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演好“重头戏”。
    教育科研的成功在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潜能,培养学生主体人格。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才、物力、财力,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全面开设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为尊重、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聘请县环保局、农业局、文化局、水利局等方面的专家担任指导老师,确立了《石门民俗文化研究》《关于石门县柑桔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关于石门雄黄矿区砷污染的调查研究》等二十多个研究性学习的重点课题。其中《茶园湾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猴头菇的栽培》等论文获得省青少年创造发明三等奖,民俗文化研究小组编著的《石门桩巴龙的传说》一书,已作为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附件材料向省和国家文化部门申报。
    二是英语口语课程。英语听力和口语交流一直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又是制约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一个软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开设英语口语交流课,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执教,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诗歌朗诵比赛及英语文艺晚会,学生英语口语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学府。
    三是钢笔书法课程。学校开设了钢笔书法课程,青年书法家邵启平老师主编了校本教材《实用钢笔楷书临摹教程》,由书法造诣很深的几位老师担任教师。全校有6名学生书法作品获得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2名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名学生还被应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颁奖典礼。
四是课外阅读课程。学校不仅把阅读课排进了课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完善了图书馆的电子借阅系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校是省“十五”重点规划课题“高中生书册阅读”的发起单位之一,学校要求每名学生在寒暑假及“五一”“十一”两个长假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并按照“读、议、写、诵、评”的五个环节进行读书交流和评优活动。近年来,全校有500多篇学生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九澧文学社被全国文联授予“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称号,社刊《澧兰》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优秀社刊”;有多名文学社指导老师和学生社员成为省市作协会员,多部文学新著出版。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从校外聘请了三名发明家担任指导老师,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有30人获省、市级科技创新奖,两人获得“常德市首届科技小院士”光荣称号,在湖南省“节能减排”有奖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5篇征文作品获省级奖;学生赵恩宇曾获4项国家级发明大奖,并获专利;最近在太原落幕的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中,我校丰鑫同学的作品《订书针剪》和崔运基同学的作品《“姚明一族”品牌商标》荣获三等奖,李袁杰同学的作品《中国航天工程超声波灭火器》荣获一等奖,此前他的《月球基地超导磁悬浮运矿机》《中国人的月球基地——月球窑洞》《中国神舟太空植物园》《中国月球基地植物园》等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音乐、美术、体育、演讲等学科兴趣小组10多个,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成绩。近几年来,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国家级奖60多人次,省级奖180余人次,2007届毕业学生曾轶可进入2009“快乐女声”全国十强,有10多人考入中央美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性名牌大学。
    三、强化质量核心意识,奏响“合奏曲”。
    学校响亮地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向科研创新要质量。做好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的自然对接,真正发挥教育理论的作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们确立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创建了以课堂为阵地,以“问题”为课题,以科研为支撑,以教研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的“教研科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制约甚至阻碍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倡、鼓励学科带头人申报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参与学校或学科重点课题的研究,一般教师自选专题进行研究,形成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其中,各学科教研组在广泛调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确立在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最普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到两个问题,并使问题课题化,以科研作指导和支撑,在实践层面上试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效地促使教师把教研成果内化到教学行为。
教育科研既是对已有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又是对未来教育教学的预测和把握;既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提升,又是对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概括。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育能更好地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我校教学常规进入了“常态化、精细化、深入化”,做到了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教学“活”,手段“新”,批辅“细”,负担“轻”,质量“高”。
2002年来,石门一中教育质量稳居省市前列,共有54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特别是2003年8人、2005年10人、2009年8人考入清华、北大;2005年包揽了市文科、理科状元,2009年金弦以实际考分654分勇夺全省文科第一名,体育特长生肖强懋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一,开创历史记录;二本以上共录取人数8488名,高考录取总人数为11945名,凭借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挂牌优秀生源基地。学生参加各级奥赛曾获国家级奖励20余人次、省级奖160余人次、市级奖240余人次。学校被评为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优秀单位(全市三所)、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全市五所)。今年学考1885人参考,包括2人因病缺考,仅有11人次不及格,全科合格率99.31%。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网站系统示范单位”、省“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中学系统“先进基层党校”、省“园林单位”、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弹指一挥间,石门一中已经走过了10年的科研强校探索之路,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铸就了一次次辉煌。目前,正朝着“改革、实验、示范、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教学教研

兴教育科研之风 走科研强校之路

发布时间:2010-12-26 20:1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校长  苏  光

    石门一中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之时,经历了解放战争硝烟,沐浴了新中国朝阳,伴随着改革开放春潮,已走过了70个春秋。其前身为“湖南私立九澧中学”,是澧水流域创办最早的完全中学之一。进入新世纪,我校大刀阔斧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高举“质量”和“创新”的旗帜,秉持“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拉启了教育教学大改革的序幕。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唱好“前奏曲”。
    要实现“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这一目标,就必须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神秘而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树立“科研使人有为”“科研大众化”的观念。为此,学校选择了三个实用性较强的课题进行示范性研究,引领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第一个是数学序贯式教学的课题研究。针对山区中学数学教学效率偏低效果不佳的状况,不断探索和实践,创立了中学数学序贯式教学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数学成绩的提高,并获得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另一个课题是中学作文整体改革研究。为了破解中学作文指导与评改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编写了两套作文教材,创建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作文评改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省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三等奖,两次在全国中语会作文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介绍经验或宣读论文。第三个课题是全面优化中学德育工作研究。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优化中学德育工作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认真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创办业余党校和业余团校,以彰显强化理想前途教育;改善班级管理,和谐师生关系及生际关系;建设校园文化,净化育人环境。在省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省二等奖。
    上述三大课题研究的成功,改变了教师们原来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参加课题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的课题就在我们身边,日常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内容皆可成为研究课题,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研究型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为此,学校制定了《石门一中教育科研制度》《课题研究人员选拔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拜师授徒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公开课制度》《教学比赛听评课要求》《教坛新秀评选标准》《教学能手评选标准》《学科带头人评选标准》等,向“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倾斜:评优评先优先承担科研任务并取得成果的教师,加大对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宣传表彰,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走出去学习考察,有计划地选送教改攻关教师参加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规范的制度和优惠的政策,把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传统做法中拉出来,引导他们研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向科研要质量。用发现的眼光审视生活,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已成为石门一中老师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近十年,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三十多个课题在县级以上教育科研部门立项,有二十多项课题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果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学语文说能训练”“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学科整合教学策略研究”“高中生书册阅读的研究性学习”等十五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语文阅读个性化和作文个性化同步发展研究”“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网络课程开发及其思维策略中练的实践与研究”等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写了《中学语文必读》《中学作文必读》、《中学文学鉴赏必读》《清华点拨•英语》《清华点拨•物理》《清华点拨•平面几何》《化学教学指南》《让我们走进研究性学习》《实用钢笔楷书临摹教程》《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石门采风》等十多校本教材,多数公开出版;2007年7月在永州市举行的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并赢得高度评价。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就达1000篇,其中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或在全省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500多篇,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的学术著作共20多部。
    通过科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现有特级教师5名,中、高级教师198名,国家级名优教师1名,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2名,省、市级青年骨干教师42名,市、县级学科带头人18名,省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侯宏泉在教育科研的园地里潜心钻研,主研四项课题获省级以上奖,主编或参编多部教学参考书,被评为石门县首届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常德市“芙蓉杯”优秀青年教师、市级优秀教师、省青年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园丁奖”。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王中辉是市劳动模范、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有二十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研或参研8项课题获奖,主编或参编著作八部。优秀年青教师宋善军具体负责学校的教研教改工作,2003年被北京伯乐马教育研究所、北京科海教育研究所、英才苑教育研究所和河南郑州天星教育研究所特聘为研究员,2005年被《中学时光•高中政治》杂志聘为编委,被中学试卷网聘为高中政治学科首席专家,近几年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篇,参编著作6部,主研的课题5个获国家和省级奖。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演好“重头戏”。
    教育科研的成功在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潜能,培养学生主体人格。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才、物力、财力,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全面开设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为尊重、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聘请县环保局、农业局、文化局、水利局等方面的专家担任指导老师,确立了《石门民俗文化研究》《关于石门县柑桔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关于石门雄黄矿区砷污染的调查研究》等二十多个研究性学习的重点课题。其中《茶园湾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猴头菇的栽培》等论文获得省青少年创造发明三等奖,民俗文化研究小组编著的《石门桩巴龙的传说》一书,已作为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附件材料向省和国家文化部门申报。
    二是英语口语课程。英语听力和口语交流一直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又是制约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一个软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开设英语口语交流课,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执教,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诗歌朗诵比赛及英语文艺晚会,学生英语口语成绩得到普遍提高,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学府。
    三是钢笔书法课程。学校开设了钢笔书法课程,青年书法家邵启平老师主编了校本教材《实用钢笔楷书临摹教程》,由书法造诣很深的几位老师担任教师。全校有6名学生书法作品获得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2名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名学生还被应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颁奖典礼。
四是课外阅读课程。学校不仅把阅读课排进了课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开放图书馆和阅览室,完善了图书馆的电子借阅系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校是省“十五”重点规划课题“高中生书册阅读”的发起单位之一,学校要求每名学生在寒暑假及“五一”“十一”两个长假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并按照“读、议、写、诵、评”的五个环节进行读书交流和评优活动。近年来,全校有500多篇学生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九澧文学社被全国文联授予“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称号,社刊《澧兰》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优秀社刊”;有多名文学社指导老师和学生社员成为省市作协会员,多部文学新著出版。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从校外聘请了三名发明家担任指导老师,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有30人获省、市级科技创新奖,两人获得“常德市首届科技小院士”光荣称号,在湖南省“节能减排”有奖征文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5篇征文作品获省级奖;学生赵恩宇曾获4项国家级发明大奖,并获专利;最近在太原落幕的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中,我校丰鑫同学的作品《订书针剪》和崔运基同学的作品《“姚明一族”品牌商标》荣获三等奖,李袁杰同学的作品《中国航天工程超声波灭火器》荣获一等奖,此前他的《月球基地超导磁悬浮运矿机》《中国人的月球基地——月球窑洞》《中国神舟太空植物园》《中国月球基地植物园》等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音乐、美术、体育、演讲等学科兴趣小组10多个,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成绩。近几年来,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国家级奖60多人次,省级奖180余人次,2007届毕业学生曾轶可进入2009“快乐女声”全国十强,有10多人考入中央美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性名牌大学。
    三、强化质量核心意识,奏响“合奏曲”。
    学校响亮地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向科研创新要质量。做好科研创新与教育教学的自然对接,真正发挥教育理论的作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们确立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创建了以课堂为阵地,以“问题”为课题,以科研为支撑,以教研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的“教研科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制约甚至阻碍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实际问题,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倡、鼓励学科带头人申报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参与学校或学科重点课题的研究,一般教师自选专题进行研究,形成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其中,各学科教研组在广泛调查、分析、探讨的基础上,确立在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最普遍、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到两个问题,并使问题课题化,以科研作指导和支撑,在实践层面上试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效地促使教师把教研成果内化到教学行为。
教育科研既是对已有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又是对未来教育教学的预测和把握;既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提升,又是对教学规律的探索和概括。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育能更好地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我校教学常规进入了“常态化、精细化、深入化”,做到了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教学“活”,手段“新”,批辅“细”,负担“轻”,质量“高”。
2002年来,石门一中教育质量稳居省市前列,共有54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特别是2003年8人、2005年10人、2009年8人考入清华、北大;2005年包揽了市文科、理科状元,2009年金弦以实际考分654分勇夺全省文科第一名,体育特长生肖强懋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一,开创历史记录;二本以上共录取人数8488名,高考录取总人数为11945名,凭借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挂牌优秀生源基地。学生参加各级奥赛曾获国家级奖励20余人次、省级奖160余人次、市级奖240余人次。学校被评为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优秀单位(全市三所)、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进单位(全市五所)。今年学考1885人参考,包括2人因病缺考,仅有11人次不及格,全科合格率99.31%。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网站系统示范单位”、省“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中学系统“先进基层党校”、省“园林单位”、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弹指一挥间,石门一中已经走过了10年的科研强校探索之路,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铸就了一次次辉煌。目前,正朝着“改革、实验、示范、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编辑: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