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旧站栏目
追求播撒阳光与雨露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0-12-25 11:3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桃师附小 李文英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学生的生存现状与学习方式,也将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和教育方式,改变学校的生存现状、运作方式。作为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应该努力构建一种阳光雨露般的学校教育文化。
    20世纪20年代,夏?D尊曾在其译著《爱的教育》序言中这样写道:“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段话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夏?D尊90年前提出的问题,似乎仍然我们去努力解决。长期以来,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们忽视了对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是最本质的问题的思考。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课程改革无疑是要将扭曲的教育价值追求回归其本质的意义,学校要回归学校应有的状态,教师应该回归其本来的角色,学生要回归应有的学习生活。
    对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人问我,‘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爱。”如果把学校比作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那么师爱就是池中之水。教育是爱的艺术,功利性的教育忘记了教育的本义,把教育过程演变成“标准化培养,过程性筛选”的简单化操作,导致许多孩子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着失败的苦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终于明白了课程改革的真谛: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来的,爱是教育的生命!我们不能只看到课程改革带来的形式的变化,我们要真正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即:教育行为应是播撒阳光和雨露的行为。
    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做什么?“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理念我们喊了许多年,可是,哪些教育行为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哪些教育行为是扼制学生终身发展的,我们却很少去反思。我们必须明白,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和个性化成长需要,这才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
    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应该反思:学校因谁才美丽?学校应成为师生成长的场所,学校也应该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和帮助。
    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完善人的教育,是个性差异的孩子的教育,是发展中的孩子的教育。既然如此,学习、教师、学校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因为它使人从未知逐渐有知,从肤浅走向成熟;但是,如果我们把功利摆在第一位,学习就必然演变成知识的单纯灌输和乏味的考试,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苦役。尽管课程改革推行多年了,但将学习作为单纯的知识灌输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是对孩子的爱吗?
    学校本是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和美好的理想,正是这种幻想和理想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灿烂;但是,机械的训练,冰冷的考试使得儿童世界变得没有了阳光和雨露。学校演变成如此模样,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不应该反思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与雨露的化身;但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自己获得名利的筹码,就会淡化爱心,就没有了对学生的微笑与赏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要求与训斥,真不知道孩子们背后怎么评价我们的行为。
    课程改革必将更稳妥的推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什么理念,不管形式怎样变换、花样翻新,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应该改变那些积淀很深的观念,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孩子享受阳光与雨露的场所,成为孩子们可以放声歌唱的乐园。

编辑:新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有旧站栏目 > 教学教研

追求播撒阳光与雨露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0-12-25 11:39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浏览次数:

桃师附小 李文英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学生的生存现状与学习方式,也将改变教师的生存方式和教育方式,改变学校的生存现状、运作方式。作为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应该努力构建一种阳光雨露般的学校教育文化。
    20世纪20年代,夏?D尊曾在其译著《爱的教育》序言中这样写道:“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段话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夏?D尊90年前提出的问题,似乎仍然我们去努力解决。长期以来,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我们忽视了对一些基本问题,但又是最本质的问题的思考。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课程改革无疑是要将扭曲的教育价值追求回归其本质的意义,学校要回归学校应有的状态,教师应该回归其本来的角色,学生要回归应有的学习生活。
    对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人问我,‘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爱。”如果把学校比作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那么师爱就是池中之水。教育是爱的艺术,功利性的教育忘记了教育的本义,把教育过程演变成“标准化培养,过程性筛选”的简单化操作,导致许多孩子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着失败的苦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终于明白了课程改革的真谛: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来的,爱是教育的生命!我们不能只看到课程改革带来的形式的变化,我们要真正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即:教育行为应是播撒阳光和雨露的行为。
    基础教育到底应该做什么?“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理念我们喊了许多年,可是,哪些教育行为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哪些教育行为是扼制学生终身发展的,我们却很少去反思。我们必须明白,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和个性化成长需要,这才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
    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享受成功的喜悦,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应该反思:学校因谁才美丽?学校应成为师生成长的场所,学校也应该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和机会,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和帮助。
    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完善人的教育,是个性差异的孩子的教育,是发展中的孩子的教育。既然如此,学习、教师、学校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因为它使人从未知逐渐有知,从肤浅走向成熟;但是,如果我们把功利摆在第一位,学习就必然演变成知识的单纯灌输和乏味的考试,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苦役。尽管课程改革推行多年了,但将学习作为单纯的知识灌输的现象仍很普遍,这是对孩子的爱吗?
    学校本是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和美好的理想,正是这种幻想和理想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灿烂;但是,机械的训练,冰冷的考试使得儿童世界变得没有了阳光和雨露。学校演变成如此模样,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不应该反思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与雨露的化身;但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自己获得名利的筹码,就会淡化爱心,就没有了对学生的微笑与赏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要求与训斥,真不知道孩子们背后怎么评价我们的行为。
    课程改革必将更稳妥的推进,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什么理念,不管形式怎样变换、花样翻新,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应该改变那些积淀很深的观念,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孩子享受阳光与雨露的场所,成为孩子们可以放声歌唱的乐园。

编辑:新春